正文 第11章 忒修斯悖論——工作的本體,實現自我還是物質欲?(2 / 3)

因為人們必須依賴職場,才能夠得以生存,所以,職場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一切都顯得那麼值得。

職場就像是忒修斯船一樣,每天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先是職場新人、然後慢慢地變得成熟、世故,然後是各種各樣的交往場合,開始稚嫩的以為真誠和努力就可以贏得一切,經過一定時間的磨練,了解了職場的遊戲規則,變得學會帶著麵具去應付……職場不斷地更新著,還伴隨著各種各樣新的事物出現,那麼現在的職場還是原來的職場嗎?有人說是,因為職場的主體,即通過努力成功,那麼多的人成功了,至少從職場中學會了很多變成熟了,但是職場還是職場,可是真的沒有變嗎?職場中的人們思想觀念和對待職場的態度和理解在發生著變化,職場的雙方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從稚嫩的新手到成熟戴著麵具的職場老人,從什麼都不會的生手到學會技能、學會交際等等,這其中的變化遠遠超過忒修斯號的部件更新。可見現在的職場已經不是以前的職場了。好像這樣說也不符合常理,畢竟職場還是職場,基本元素不還是工作主體、工作對象,任何人的交往、任務,基本要素沒有更換,所以現在的職場還是原來的職場。到底現在的職場還是原來的職場嗎?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的說法。

工作的本體是什麼?金錢、自我實現還是所謂的成功?

職場中也會像“忒修斯船”那樣在時間和空間中一點一點在更新嗎?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悖論,如果有人說經過職場的打磨,人會慢慢的變得成熟起來,會掌握很多的技能,會賺更多的錢,可是,在職場中你不還是你?似乎沒有改變什麼?這樣看來,職場好像沒有什麼改變,沒有更新,還是那幾個人,還是你得領導每天給你各種各樣的任務,但是職場的本體任然存在著,因為職場雙方的人沒有更新,還是那些人,那些事,還是那樣的組織架構。職場是什麼?是一些人圍繞著一些所謂的工作,並在這其中的交往方式和場所。那麼職場的本體是什麼?工作的本體又是什麼?

他們的職場:

西西最近感覺很鬱悶,一種挫敗感深深地困擾著她。原來三年前,西西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放棄了出版社的工作,考研讀書。如果畢業已經三個月了,西西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每次應聘,不是說她年紀大了(才過35而已),就是說她缺少工作經驗,雖然以前在出版社做編輯,但是一直很少走出辦公室,現在西西想去大學教書,業餘時間安心自己的創作,畢竟沒有任何的從教經驗,讓西西倍受打擊。再回到出版行業,可是原來的單位已經招聘了新人頂替了她的崗位。其他出版機構,不是嫌她年齡偏大,就是覺得她沒有自己的出版作品。

放低標準,西西有感覺自己這幾年讀研白讀了,學曆提高了,賺得薪水以及社會地位怎麼著也得提高,於是三個月過去了,西西每日都在充滿信心去應聘,滿懷懊惱地等待中度過的,漸漸地西西越來越沒有信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迷茫。

職場中可能很多人都會有西西這樣的境遇,讀了書,學曆高了就覺得自己一定賺得比以前多,一定會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西西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工作的本體,更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家庭,和身邊那些需要她的人,隻是沉浸在自己的苦惱中。那麼到底什麼是工作的本體?

你的職場:

有些人說是成功,金錢往往是成功的代言人,仿佛掙的錢越多、社會地位也越高,越能夠成為成功的標尺。於是,很多人朝九晚五的擠著地鐵、啃著麵包,晚上睡覺前考慮著第二天如何與客戶交談,漸漸的各種各樣的“白領”“金領”職業病困擾著職場中的人,漸漸地越來越的社會問題也與職場有關:“剩女”、“心理疾病”、“蟻族”、“壓力導致三十出頭絕經”等等,成功光環的背後,隱藏的這些不願為人所知的問題,隻有自己知道。看起來,他們確實很成功,開著車、穿著得體、舉止文明優雅,總是匆匆忙忙的拿著手機,好像永遠忙碌著。但是關起房門,卸下所有的偽裝之後,將一身疲憊重重地扔到床上的時候,是不是一種深深地失落?錢和地位真的能夠代表成功嗎?那到底職場中的人為什麼這樣忙碌的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去渡過?

有的人說是為了家人,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確家庭需要房子、車子,孩子需要良好的教育,工作的本體就是多掙錢為家庭提供一個穩定而又豐足的經濟基礎。可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又會怎樣呢?還不是一樣忙得沒時間陪家人消消遣遣地躺在沙灘上麼都不想地看著家人嬉鬧,享受著身邊的一切?那是因為有了豐足的經濟基礎之後,滋生出更多的要求,車要換更好的牌子,房子要住更大的,孩子一定要去國外受教育。期望更高了,於是需要更加賣命地工作。可見工作的本體也不是養家糊口。

還有人說工作的本體是實現自我?什麼是實現自我?就是自己有多少價值,能夠全部體現出來,創造更多的價值。說白一點就是真實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的時候錢代表了一個人值多少價值。這樣可能有些殘忍,但是所謂的實現自我,不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很有才能,通過在職場中,將這些才能展示出來,並且換取一定的勞動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工資。工資高,代表個人價值高,才能也相應的比較高。這樣一分析,似乎實現自我歸根結底還是賺錢。可見工作的本體不是自我實現。

或許工作的本體就是事情需要人來做,而人類又有這方麵的需要,於是各種各樣的工作產生了,工作的動力或者說誘因應該是欲望,各種生活的欲望彙集為掙錢的欲望,才會有那麼多人為了工作不顧家庭、不顧父母、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為的是通過賺錢,滿足各種各樣的欲望。

工作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做一些事情,換回報酬,讓自己生活的更加美好。職場中,很多人迷失的就是對“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理解。大部分人理解的生活沒有一定是要有豐厚的經濟基礎,衣食無憂,而且一定要有品質。其實,即便是沒有汽車、沒有房子、隻要你願意,就可以體會到美好的生活。試想古代的人們,沒有車、手機、電腦、甚至沒有電燈,但是他們不一樣沒有心理疾病,沒有“剩女”。生活是否美好取決於是你是否珍惜身邊愛你和你愛的人,職場上給自己留一點餘地和一些精力,回到家中看看你那深愛著的丈夫(妻子),他們在家中用溫暖的微笑迎接著你,你的孩子那一臉純真滿是興奮的奔跑過來,投入你的懷抱,這時候幸福的感覺是不是你掙多少業績也體會不來的?上麵故事裏的西西,這個時候,不妨精心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好好享受人生難得的休閑,多陪陪自己的家人,也許在等待中,不經意的一次機會,讓你再次回到職場,你能夠陪伴在家人身邊的時間就不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