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於是那些在職場中想獲得成功的人士,通常在心裏用“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隻要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可是智豬悖論告訴我們,職場上往往有一些人,沒有那麼努力的付出,甚至偷奸耍滑,可是收獲的卻比努力工作的人多,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智豬悖論。豬圈裏有大小兩頭豬,首先假設這兩頭豬都是有著認識和實現自身利益的充分理性的“智豬”。它們雖然在同一個食槽裏進食,但是分別在豬圈兩頭距離很遠的地方。一頭安裝了一個控製飼料供應的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隻要踩一下踏板,另一頭就會有相當於10份的飼料進槽,但是踩踏板,以及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於2份的飼料。
這兩頭豬可以選擇以下兩個策略:要麼自己去踩踏板,要麼等待另一頭豬去踩踏板。因為某一頭豬選擇自己去踩踏板,這樣不僅要付出勞動,消耗自己2份飼料和體力,而且由於踏板遠離飼料,它將比另一頭豬後到食槽邊,還少吃一定數量的飼料。
如果假定:小豬踩踏板,那麼大豬先到食槽,這樣大豬吃到9份飼料的話,小豬隻能吃到1份飼料,最後大小豬的收益比為9:—1;若大豬踩踏板,小豬先到食槽,大豬和小豬將分別吃到6份和4份的飼料,雙方的收益比為4:4;如果兩頭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到7份飼料,小豬吃到3份飼料,那麼雙方的收益率為5:1;可是假如兩頭豬都選擇等待對方去踩踏板,就都吃不到飼料,即雙方的收益率均為0。唯一的均衡解是大豬去踩踏板,而小豬選擇等待,隻有這樣,大豬和小豬的淨收益平均都為4。這是一個“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的均衡,這顯然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或不得”相悖。
這樣一分析,也許就會有很多人選擇做一隻等待的小豬,讓別人去做疲於奔命的大豬,可是如果職場中沒有人願意做大豬,大家都選擇等待,工作就沒有做,也就沒有任何收益可言;如果都選擇做大豬,職場上一定是一番熱鬧打拚的景象,獲得收益一定會高。但是這隻是非常理想,少而又少甚至是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況且就算所有的人都願意做大豬,願意付出“勞動”去踩腳踏板,但是也有能力大小之分,每個人從意願上做大豬,那麼能力大者創造的收益多,能力小的可能創造的就會少,可是他們獲得收益可能也是一樣的,這顯然對於有能力者不公平。這就是為什麼公司常常留不住人才的原因;當然,還有人會比較聰明,在實際工作中選擇做一隻等待的小豬,可是在上司眼中選擇做付出“勞動”的大豬,這樣的人當然是職場上獲益最大,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不是投機取巧嗎?而且時間長了,事實終究會浮出水麵的。
那麼作為一名員工如何選擇?是做大豬埋頭付出“勞動”還是做一隻等待的小豬?難道沒有一個讓兩隻豬跑起來的方案嗎?如果真的做到“多勞多得”是不是就能讓大豬和小豬都能夠跑起來,去食槽中搶奪飼料?
事實上,能否盡可能杜絕小豬偷懶卻和大豬一樣獲利的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在上麵的智豬悖論假設中,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飼料數量和踏板與飼料出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裏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才能達到均衡的現象嗎?
現象一:飼料減量。飼料減少為原來一半的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飼料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飼料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做出貢獻,自己沒有任何的獲利,這樣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現象二:增加飼料。飼料增加為原來一倍甚至更多的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飼料吃完,去晚了也有充足的飼料吃。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沒有很強的動機去踩踏板,反正什麼時候去踩都會有食物。
現象三:減少飼料+移位。飼料減少為原來一半的分量,但同時將飼料的出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泡的快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顯然第三種現象能夠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正如“智豬博棄”變化方案,不同的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結果產出並不完全與投入成正比。對於增加飼料,雖然能夠保證大豬和小豬都會踩踏板,但是缺乏一定的積極性,而且成本較高;對於減少飼料+移位,在移動飼料出口的基礎上,采取降低成本,反而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做一隻偷懶的小豬,去等待收獲
職場中經常會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人做“小豬”,舒舒服服地躺著偷懶;有人做“大豬”,疲於奔命,費力卻討不到好。但不管怎樣努力,忙得一團糟,還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難道是他們自討苦吃,自作自受?其實,“小豬”堅信一件事;大家是一個團隊,就是有懲罰,也是落在整個團隊每個人身上的,反正總會有“大豬”辛勤地跳出來充當完成任務的角色,自己何苦去受那個累,不如做一隻偷懶的小豬,等待最後的收獲。每個單位、每個工作團隊幾乎都有這樣的小豬,他們適當偷懶,做一隻等待的小豬,卻一樣巧妙的、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