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邊際遞減——過度投入,淪為職場奴隸(1 / 3)

職場中有句名言:高處不勝寒,意思是職場中位置越高,體驗的快樂和滿足感並不是隨著職位成正比。舒卷就是這樣,作為一名建築設計畢業生,離開學校之時,舒卷就立下宏遠,一定要像自己的導師一樣,成為一位著名的、受人尊敬的女建築大師。於是她來到了北京,拚命努力工作,不停地繪製圖紙,一次偶然的機會,領導因為自己的家庭有事情,將一項重大的工程交給了她,恰好此時自己剛剛有了身孕,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職場中能夠再上一個台階,為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她毅然決然的沒有和丈夫商量就把孩子打掉了,丈夫為此離了婚。但是舒卷依然克服各種困難,把這個項目拿了下來,設計的造型另克服非常滿意。終於舒卷成為一個有點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本以為自己會很開心,很滿足,可是每當回到那個空空蕩蕩的家中,舒卷不禁感慨:“奮鬥的一切都是為了家,為了自己愛的人,可是房子有了,愛的人不在了!”但是堅強的舒卷,重新拾起自己心情,一次又一次的接項目,隨著地位的上升,舒卷困惑的發現,自己的靈感似乎在枯竭,不但越來越厭倦新接手的項目,而且麵對新的項目,也常常素手無策,這是怎麼了?不是一向靈感多多,被導師譽為最有才華的未來建築設計師嗎?

舒卷的故事用經濟學的理論,很容易解釋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悖論。通常人們會覺得擁有什麼當然是越多越好,比如肚子餓了,越多的食物越能填飽肚子;越多的錢,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但是,實際上當你擁有得越多的時候,對你的作用就越小,這和人們慣常的思維相悖離。舉個例子可能就好理解,如果你的肚子很餓,一整天都沒有吃飯了,這時候端上來一盤包子,第一個包子你會覺得美味無比,第二個你會覺得特香,吃了第三個還是會感覺很好吃……第六個你感覺吃飽了,如果再吃下去,第八個你會覺得很煩,第九個你會覺得撐的慌,第十個你會感覺是一種負擔,再往下吃,你可能看見包子就想吐。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悖論,就是說一樣東西,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度上,你會覺得擁有了很舒服,可是過了這個度,就會感覺擁有了就是一種負擔。

由於邊際效用遞減運用到職場的角度上,職場中的每一次機會就好比是包子,第一次能夠帶給你成功的機會是第一個包子,你會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好的把握這次機會,就像舒卷因為太渴望獲得成功的機會,第一次就個大包子,不管能不能焉得下,因為太過饑餓,她還是饑不擇食,但是隨著第二次機會、第三次機會……以及後麵的機會越來越多,舒卷就會越來越體會到厭倦,厭倦的情緒下不可能會有靈感的迸發,直到自己吃不下任何“包子”可能選擇離開,或者調試,否則情況隻能越來越糟糕。

這說明舒卷在決定打掉孩子,接項目之前,忘記了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原則。舒卷當時隻看到眼前項目對自己的重要,以及帶來成功的可能,卻沒有看到丈夫以及孩子才是生活的根本。一般來說,收益越高的事情,就意味著風險也越大。假定舒卷選擇保守的辦法,為了胎兒放棄這次機會,那麼可能她會很難得到下次機會,或者說下次機會的來臨會很長久,但至少家庭風險基本沒有,丈夫不會與你離婚,雖然收益看似很小,但是並不代表舒卷以後沒有機會接到項目,隨著思想的成熟,日常的積累,總有一天舒卷的設計會日漸成熟,自己的才華會被上司欣賞,成功的機會還是會有的。而且有了丈夫和孩子,才會強化自己的成功動機,即便日後舒卷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接項目的機會,中間也會被孩子和丈夫衝擊而不至於厭倦自己工作,大大減少了邊際遞減效益。

職場奴隸,解脫靠自己

行走職場,很多人會覺得戰戰鼓兢,垂頭喪氣、畏首畏尾,為了工作放棄了自己一切,但是總感覺成效不明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很可能,你已經在不知不黨中淪為“職場奴隸”。

所謂“職場奴隸”,實際上是在形容一些職場人被某種死板認知或理念束縛後困頓不安的生存方式。他們背負著各式各樣的精神負擔,然後將自己陷入職場中的條條框框,學步維艱又茫然無措。就像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職員之死》中的小職員,因為自己不小心的一個噴嚏,唾液濺到上司的身上,而惴惴不安,最後丟失了性命。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是確實反映出職場中某些人的奴性心態。

他們的職場:

於潔很苦惱,為什麼辦公室裏的其他人看著整天那麼樂觀,就連做錯了事也能“阿Q”一下,而自己總是處於焦慮之中,不停地想著“我肯定不行”這五個字:“這個報告就算寫完,領導也一定不會滿意”、“新方案我肯定不適應”、“我幹得再賣命也沒人會表楊”像於潔這樣的職場奴隸通常會認為自己缺乏機遇,必定一事無成。當現實的確被他們“言中“的時候,會進一消極的自我認知。

像於潔這樣的人本身定位於消極,是由於缺乏對於“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懼失敗,從而在自怨自憐中無法竭盡全力,甚至拒絕努力。

掙脫這種消極枷鎖的方法是培養出積極的行動方式。遇到事情,積極努力去做,不要考慮後果和反饋的意見,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去做,當體驗到成功時,就會消除像於潔這樣的焦慮。

在艾嘉看來,自己錯過了太多有意義的事情:22歲為什麼沒有考研呢?27歲為什麼沒有辭職生孩子呢?31歲為什麼沒有競聘部門經理呢?她總是這樣後悔,甚至連剛剛發生的事情也會後悔:為什麼剛才見到領導自己不笑一下?為什麼給同事的報告沒有詳細說明一下,為什麼那份報告自己不去遞交?等等。如果世上真的有入賣“後悔藥”,她一定第一個跑去買。“愛後悔”是很多職場奴隸最顯著的特征。他們經常由於當時判斷上的疏忽大意或者太過在意職場得失而致使種種的職業預期與職業理想不能變為現實,而又在事後“追悔不已”的心態下悲觀絕望。他們習慣將事情視為“當時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他們太過在意職場的得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得罪了別人,給自己造成障礙;或者太過謹慎小心,總是擔心自己一時疏忽大意錯過了好的機會,一旦錯過最佳時機便回天無術,隻能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