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力市場,人就會變成某種意義上的“商品”不但要學會推銷自己,還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稀缺“商品”,因為商品越貴,買的人越多,也就是如果你在勞動力市場上成為稀缺、緊俏“商品,”那麼你獲得工作的機會會很多,同樣在職場中,你成為老板眼中的“稀缺商品”你的地位就會越穩固。
在正常情況下,商品的需求規律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少。可是在市場中,經常可以見到某些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但消費者的需求不降卻反而增加了。這種現象似乎跟商品的需求規律背道而馳,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時有發生,經濟學裏將其稱為“吉芬現象”。
“吉芬現象”是以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來的。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造成農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特別是土豆,當時土豆的價格已經高得可怕了,照理說東西越貴購買的人就應該越少才對。可是當時的土豆市場卻不是這樣的,隨著土豆價格的上升,土豆的銷量也在迅猛增長。這一反常態的現象,引起了統計學家古芬的注意。於是,他花費時間仔細研究了這種現象,後來,他發現土豆是當時愛爾蘭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那個大饑荒的年代裏,愛爾蘭人可以被迫減少肉類和奶類的消費,卻不能減少土豆的消費。很多人把買肉和奶的錢節約下來,都買了土豆。但由於土豆稀缺,而且前來消費有增無減,於是,土豆的價格就隻能越漲越高。為此,人們就把這種反常的現象,稱為“吉芬現象”。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恰爾蒂尼分析“吉芬現象”時說過:“對於那些稀有的物品,人類有一種本能的占有欲。”的確,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渴望占有那些稀有物品,對於這些物品,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就越覺得它好。這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
職場上也是如此,稀缺的員工總是有著他人不具備的才能,雖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是稀缺員工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企業付出的成本。比如掌握一項技術專利的員工、或者比如握有某種資源的員工,掌握大量客戶的員工,以及能夠在企業當中化解任何矛盾衝突的員工,等等,這些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長,必然成為職場中受人歡迎的員工。可是這樣的稀缺員工,企業越是渴望得到,越是難以擁有。就如同商品悖論一樣:越是難得的員工,開價越高,企業還是趨之若渴。
打造稀缺競爭力,讓你成為職場達人
一般來說,職場特別需要稀缺專業人才,中國古代有句老話:“一技在手,終生不愁”,所謂“一技”就是指要成為稀缺專業人才,隻有掌握了稀缺技能,才能打造出稀缺競爭力。而用人單位也會因為稀缺的專業人才特別看重職業成長和發展機會。直接財務報酬、間接財務報酬、工作內容、職業機會等是稀缺專業人才工作報酬的基本因素。
他們的職場:
曲小晴在職場中一直被認為沒有個性沒有特點的人,什麼技能都不會,隻能每天笑嗬嗬的等著別人安排她做什麼,她就去做。也不會爭什麼第一,更不參與評優秀員工。似乎辦公室有她沒她一個樣。就這樣每天看似忙的團團轉,但是又似乎沒錯出什麼來。生活中曲小晴似乎也沒什麼個性和特點,別人怎麼對她,她都無所謂,既不爭強好勝,也不會撒嬌取巧,更不會是小性子。唯一的愛好居然是喜歡看各種養生的電視節目,這讓她的身邊的親朋好友大為不解。似乎關注養生的話題應該是退休老人的事,二十出頭的曲小晴怎麼就喜歡看養生節目。就這樣在單位默默無聞了近5年的曲小晴,有一天居然遞交了辭職信,大家紛紛問她辭職後有什麼打算,她也是像平時一樣笑笑而已。
過了小半年,原單位的一位女士發現新大陸一般的向大家透漏消息:在一家富豪家庭聚會上看到曲小晴作為私人營養師,負責安排聚會所用食物。月薪過萬,每日隻負責三餐的飲食搭配。這樣所有的在場人士心中極不平衡,也同時心有所不甘。
的確,沒有人會對一個看似什麼都不會,做不出任何成績的人,卻輕輕鬆鬆地拿著上萬元的高薪。曲小晴在職場中的確沒有什麼特點,也沒有值得單位留戀的地方,但是她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稀缺的專業——營養師,因為稀缺她月薪上萬,同樣因為稀缺她工作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