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本書也會有種種缺陷,藝術手法或許並不完美,但是想到這是在幾十年前創作的小說,時代的弊端恐怕也是作者最大的遺憾。
我們應當寬容曆史,不應該苛求前人,理由亦如我們不應苛求人類自身,發生既合理,人類社會更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在進步。每個逝去時代的十字架都會成為後來者攀登的階梯。我們存在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後來者能夠站得更高嗎?所以請在重讀前人之時欣賞一下即將通過自己的成就攀登的人,然後給他們以讚許的微笑吧!
2004年9月
萬事成蹉跎,沽河的兒女何其多。沽河流經山東膠東大地。沽河水永遠向南流著,永遠不回頭地流著,沽河的紅太陽永遠向西墜著,今天墜下明天又從東方升起。沽河兩岸的兒女之歌永遠唱著。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出來唱著,聽那脆靈靈的歌兒:“什麼花兒開向太陽,什麼人擁護共產黨……”
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往事早已成為曆史陳跡,但沽河兒女們的音容笑貌仍然閃耀在眼前。沽河兒女們不為錢不為名,一心幹革命。他們的清廉形象鼓舞著後來的幹部。沽河兒女們聽黨的話,什麼都不怕。他們說:黨若搬來天梯,我們就敢上九天攬月。他們前赴後繼,為抗日反蔣、為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他們勇於破除舊風俗,創造了和諧的新社會。沽河兒女們愉悅地說:現在辦事有幹勁,心情舒暢,沽河兒女像黑夜裏的星星,光雖不大,卻能照耀人們開創未來。
今天,沽河兒女們都到哪裏去了呢?他們說:“我們像花兒一樣飄散了。”他們不感傷,他們懷著驕傲與喜悅地說:“春天過了,已到結果的時候。翹首望沽河,水潺潺,車滾滾,沽河鳥兒啾鳴,沽河兒女高貴的心,純潔的魂,美麗的音容,永遠鑲在人們的心坎,永遠不脫落。”
我已年近八旬’把當年寫的作品重讀了一番,覺得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構建和諧社會還有意義,於是編成了這本集子。
《潘楊和》是以1945年反奸訴苦時運動中湧現的真實材料為基礎寫成的;《沽河秋歌》是1960年濟南市一所學校讓我去講革命故事後寫成的;《錯!錯!錯》則是離休之後之作。
本書自上世紀50年代初收集資料,1959年動筆起草,四次修改,曆盡艱辛,近20年來,我與五種嚴重疾病抗爭,出書之事曾多次想偃旗息鼓,但在親友的幫助鼓勵下,今日由長城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我倍感欣慰,55年圓一夢,了卻一個心願。我的寫作史驗證了哲人的一句話:生命就是抗爭,因抗爭而美麗;生活就是痛苦,因痛苦而輝煌。
本書寫作過程得到史立本同誌的熱心幫助,如今他已駕鶴西去,在此對他表示深切的懷念。
作者
200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