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上層建築賴以豎立的經濟基礎
1.經濟基礎就是生產關係,二者指的是同一東西,但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有所區別。使用生產關係這一概念,是同
生產力相對應的,它是生產力借以發展的社會形式。使用經濟基礎這一概念,則是同上層建築相對應的,它是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築賴以豎立的現實基礎。離開同社會上層建築的關係,無所謂經濟基礎。
2.生產資料所有製為核心的生產關係,作為生產的社會形勢,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賴以進行的根本條件;它作為經濟交往關係,體現著人們的物質利益關係,是其他社會交往的發的基礎,因而也就是其他各種社會關係的製度化所形成的全部上層建築賴以豎立的現實基礎,它在社會有機係統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3.生產關係是人們直接在屋子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關係,是人們之間的物質性的交往關係。人們不能選擇生產力而隻能在既得的生產力條件下有限度的改變它;同樣,人們不能任意的選擇生產關係而隻能在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有限度的改造它。抓住生產關係這個骨骼,以生產關係為基礎,去研究包括政治關係、思想關係在內的整個社會關係,研究各種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揭示社會有有機體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
二、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
1.聳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生產建築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人們政治交往關係製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製度與設施,可稱之為政治上層建築。一部分是人們精神交往關係規範化和意識形態化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可稱之為思想上層建築。
2.政治交往作為超越具體的經濟交往的社會交往形式,為了使自己能夠起到引導和規範經濟交往活動的作用,它本身也必須製度化、規範化。政治上層建築為後盾這樣特點,使它在社會有機係統中處於一種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階級社會裏,政治上層建築以暴力為後盾的強製性是同它的階級性密切相關的。
三、政治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
1.政治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一個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隻能在它的經濟基礎多蘊含的可能性範圍內選擇。政治上層建築不能完全自己規定自己,它的性質、功能和發展趨勢等等,都主要是由其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的狀況和要求所規定的。
第四節 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
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是由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它是社會有機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精神生活在特定的經濟基礎製約下製度化、規範化的結果。
一、人類的精神生活
1.人類的存在是一種社會曆史性的存在,人類的生活過程不能不包含物質性活動
和精神性活動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人類物質活動總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人類的精神活動也必定借助於一定的物質過程來實現。
2.人類的精神生活可以超越現實世界中歐的物質生活,但又是不能脫離物質生活
3.人類的精神生活同物質生活一樣,是以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為條件的,而且,同物質生活相比,精神生活對於世界交往的依賴更深
甚。作為精神生活的中介的語言符號本身就是社會交往的產物,並隻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實現。
二、精神生活的意識形態化
1.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特定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特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係。意識形態是全部社會精神生活極其成果的概括,既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也包括非意識形態化的即不反映特定社會集團利益的內容,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等。但意識形態與科學性也不是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也並不是必然排斥科學性、客觀性。意識形態性欲科學性、客觀性的關係是複雜的。
2.意識形態是曆史的產物
三、社會思想上層建築在社會有機形態中的地位
第五節 社會有機係統的演化
一、社會的整體運動
二、社會形態的演進
三、社會有機係統的演進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
四、社會有機係統演進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