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社會有機係統(2 / 3)

2.社會交往關係的製度化、規範化,是意識到了自己的交往活動的社會主體自覺的建立起交往活動的製度和規範,是指導、約束自己的交往活動,這是社會係統自組織、自調節過程的自覺性的集中體現。

第二節 社會的生產力合生產關係

社會有機係統是以物質生產力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物質生產力製約著整個社會有機係統的發展。

一、社會的生產關係

1.生產關係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生產關係異稱經濟關係。

2.生產關係是一個發雜的多層次的經濟結構係統,是由諸多環節或方麵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而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從靜態上,生產關係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麵構成的。從動態上看,生產關係是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上分別形成的直接的生產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等方麵構成的。吧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統一來把握,生產關係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生產資料的所有製關係。(2)人們在生

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3)產品的交換關係(4)產品的分配關係(5)消費關係

3.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為誰支配。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是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等不同形式。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的主要標誌是生產資料所有者可以自由售出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的占有權即直接占有者可以出租或轉讓給別人使用,卻不能自由出售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的支配權指具體管理和安排生產資料用以生產資料從事生產。生產資料的使用權是指直接利用生產資料的所有權。

4.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指人們物質生產過程和物質生產體係中各自處於什麼地位,彼此間發生怎樣的關係。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有兩種關係:或者是統治與被統治、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或者是平等的分工合作的關係。這種關係既包括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包括個人與集團的之間的關係,各集體之間的關係,在階級社會中,各個經濟地位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之間的關係是階級對抗的關係。

5.產品的交換關係是指人們之間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怎樣交換其活動,以什麼形式和手段如以產品形式還是以商品的形式以貨幣的形式還是以直接交換的形式交換的

6.生產關係在社會曆史發展中具有不同類型。根據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性質可以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和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

7.生產資料與社會分工有著直接的關係。生產關係製約著社會分工,社會分工製約著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表現為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本身就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作為一種物質交往關係,它同生產力一樣,也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性質。生產關係的客觀性質就在於,每一代人開始生產時,遇到的是現成的生產力合生產關係,人們不能任意的選擇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變革,是由當時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的,它作為一種社會的物質關係有其固定的運動規律,人們才能認識和利用這一規律,卻不能任意改變它或違抗它。

二、生產關係和生產勞動的矛盾運動

1.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統一構成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方式,它體現著社會生產構成中的兩重關係:生產力是人隊自然的關係,生產關係是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兩重關係是物質生產本身所固有的,是由物質生產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

2.生產力是生產過程中的內容,生產關係則是生產過程的形式。單純的內容還隻是一種可能性,而單純的形式則更是一種空無,隻有二者的統一才能構成現實之物。

3.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中,生產關係作為製度化了的經濟交往關係是相對穩定的,而生產力則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處在經常的、不斷的變化的發展之中。生產關係在經過調整、改革和革命性重建之後,便又重新開始了它同生產力之間由基本適應到不適應的矛盾運動過程。

第三節 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

生產關係直接結合於生產力的,因而是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原始的關係,它構成了個人類社會曆史基礎。理解社會有機係統的構成及其活動,始終必須從考察社會的經濟基礎出發,考察這一基礎同它的政治的和思想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