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私·青春(2 / 3)

幸好我們終於長大!

【影片檔案】

《玫瑰少年夢》:世界的錯位

導演: 艾廉·伯林納

編劇: 亞蘭·貝利內/克裏斯·範·德·施塔朋

主演: 喬治·德方斯/米歇爾·拉洛克/海倫·文森特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比利時/英國

上映日期: 1997-11-06

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從他有意識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應該是一個女孩。他的容貌也像女孩一般秀麗,很多時候他甚至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女孩,穿女孩的衣服和漂亮的裙子,偷偷地戴媽媽姐姐的首飾,他還默默地喜歡著鄰居的一個男孩子。

我不曉得該如何評價這樣的一個小孩,不能用對的或者錯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心理很難掌握,在他的是非觀形成以前,隻有他的父母可以慢慢地引導他、幫助他,讓他看見自己的身體,讓他知道自己是屬於哪個世界的。這就是《玫瑰少年夢》的內容,有點特別的一部法語片,看得我心裏一陣一陣地緊張。

影片開始是一個家庭式的聚餐會,大人們互相寒暄應酬著,有幾個小孩在當中穿梭奔跑。這樣的場景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逢年過節跟著父母到親戚家就是這個樣子。可是突然大家都靜了下來,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這個小男孩站在了大家的麵前,穿著公主般的裙子,戴著紅色的耳環,他居然還用驕傲自豪的眼神看著大家。我知道他一定覺得很坦然,這樣的行為完全出自內心,我小時候到了這種時候也是這樣做的。我常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裏,趁媽媽招待客人的時候穿她的高跟鞋,塗她的口紅。不過我沒有勇氣走出去見人,聽見有人來了,我會用最快的速度卸下這一切,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個乖小孩。我常常樂此不疲,有一種惡作劇般的快感,還可以滿足我那小小的最初萌芽的虛榮心。而羅杜就不一樣了,所有的異樣都是因為他是一個男孩子,而他做了女孩的事情,這怎麼可以?

沒有人知道到底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才造成這個孩子的性別錯位。他自己倒是有自己的理由,他說原本他是一個女孩,隻是因為上帝搞錯了,把原屬於他的X弄丟了,於是他才成了男孩子,這是上帝的錯誤!我的天哪,我不曉得他怎麼會有這樣順其自然的想法。他的父母因為他的異樣在眾人麵前出醜,甚至他的爸爸還丟了工作,全家人的生活都被搞得一團糟。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異樣的小孩存在於家庭裏,會給這個家帶來多少不便。我在青春期的時候也是如此的異樣,當然我不是性別錯位,錯位的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世界在我眼裏是如此的冷漠,我的夢想瘋狂滋長,可是它們沒有權力自由飛翔。每天都聽見夢想破碎的聲音,每天卻又做著新的夢。不喜歡說心裏話,看見父母那麼害怕,他們的話我不想聽,而我的話他們又聽不懂。如此錯位,如此格格不入,和羅杜是一樣的狀況。隻是羅杜更小,更奇怪。他出格到學姐姐來初潮時的樣子,對他的媽媽說他肚子痛。這個孩子的眼睛裏有某種叫人心驚的堅決,影片幾次出現那個拯救他的女神帶著他一起飛翔,我想在他看來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因為上帝讓他成為男孩子,他從心裏抗拒。

至於他的父母,我也不知道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悲哀有這樣一個異類的小孩。他們做出了種種努力試圖幫助他認識自己。他們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遺憾的是終究還是得孩子自己做出妥協。對待這樣的孩子一定不能硬來,唯一的辦法是慢慢地讓他感受作為一個男孩子的特別和驕傲,讓他知道男孩子不可替代的光榮。培養他的堅強和勇敢,讓他看見自己身上發出的閃亮的光。每一個性別都是天定的,上帝不會弄錯。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是閉著眼睛的,他怕自己一睜眼就有了私心。所以生命在上帝麵前平等唯一,上帝控製你的一半命運,你今後所有的努力就是用你手裏的一半命運去爭取上帝手裏的另一半,最終你將是完整的一個。我想羅杜的特別就在於他有懷疑,當別人邁開步子前行成長時,他還在不甘和猶豫。他那麼敏感那麼脆弱,小小的孩子居然懷疑著上帝,那是一分怎樣的負擔!我竟然有了不忍和同情,甚至我也開始懷疑為什麼不能堅持這樣的錯位?

幸好一切都在朝好的方麵發展,幸好後來他終於慢慢地接受了既定的事實。他體諒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有些事情實在不是個人的意誌可以決定或者改變的。影片的最後,羅杜的女神終於離他而去,留下作為一個真正的男孩的羅杜。他開始習慣自己的性別角色,他的人生終於得以伸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習慣罷了,最初的錯位過去後總會習慣的。愛情也好,親情也罷,做朋友和做夫妻都是需要時間習慣和彼此適應的。羅杜懷疑的是自己的性別,而我們在彼時彼刻懷疑的或許是別的東西。我想錯位不可避免,重要的是你能夠回歸。懂得接受和妥協,這也是成長的全部意義吧。當我們不再懷疑,不再錯位,不再不安,不再難受和掙紮,我想我們就算是真的長大了,或者該是老了吧。

歐洲的影片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節奏感,畫麵和音樂也有一種獨特的美。這部片子裏演羅杜的那個小男孩真的很出色,他把一個滿是不解疑問的異類小孩演得入木三分。看到這樣的孩子,我總是滿心親切,他的眼睛裏的堅持和疑問,對我來說是那麼熟悉,隻是現在的我已經沒有這樣的眼神了。

錯位終於過去,我不知道該高興還是悲傷。想起一句話:天空不留痕跡,鳥兒卻已飛過。一個人的成長背後曾經經曆過多少這樣的錯位呢?

【影片檔案】

《戀戀風塵》:一生最初的迷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吳念真/朱天文

主演: 李天祿/辛樹芬/王晶文/柯宇綸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上映日期: 1987-09-13

看完《戀戀風塵》,我把箱子裏老狼的那盒同名卡帶找了出來。已經積了一層灰,抹一下,手指上全是黑的。看見歌紙上的《戀戀風塵》有這樣的歌詞,一時無語。

那天 黃昏 開始飄起了白雪

憂傷 開滿山崗 等青春散場

午夜的電影 寫滿古老的戀情

在黑暗中 為年輕歌唱

此前我隻看過侯孝賢的《海上花》和《悲情城市》,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注重整體氛圍的導演。一部片子從置景到人物言語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很東方,很唯美,有點像李安。不過李安比他更善於把握細膩的情感心理,而侯孝賢的視野和氣度則比李安更寬廣深厚。不曉得我的感覺是否正確,一家之言不作數的。

《戀戀風塵》一如既往的美,注意到侯孝賢很喜歡在影片中用沒有人物的純粹靜景,比如陰霾的天空、暮色樹林、安靜的村莊有山有田,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柔和的背景音樂慢慢升起,那是一種木吉他發出的質感清婉而溫和的音樂,是屬於校園民謠一類的聲音,代表著青春和夢想。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對年輕的情人,阿遠和阿雲。侯孝賢用散文般的節奏述說他們一路的前行。從並肩行走到慢慢遠離,很多人都經曆過的故事吧,就像一個朋友看羅大佑演唱會回來後給我寫的信裏說:那個真正一同聽羅大佑的人,早已不是現在身邊的那個人了。青春往事留在心頭的除了當時的痛徹心扉,接下來的多半都是淡淡的憂傷。隔著時間所做的回望,看見的永遠是衣服領子上的小洞,看不見那些衣襟上布滿的淚漬。初戀的深刻記憶在於耿耿於懷的遺憾,而所謂痛苦則是反複地回憶那些一去不複返的快樂。

有很多細節傳遞出他們青澀而綿長的愛戀:他走在她的身旁會不經意地看看她;她給他做襯衣;他責怪她喝酒;她等他的信等到哭。點點滴滴的溫柔和關懷在瑣碎平靜的鏡頭下流轉,沒有親吻做愛,甚至沒有牽手,我們一樣感受到他們之間彌漫的愛與纏綿。伴著農村、城市、奮鬥、挫折、失敗、辛苦、希望、明天,不緊不慢地緩緩道來,於是我們其實是和侯孝賢一起做了一次關於過去往事的追憶。平靜的,不張揚的,卻怎麼也揮不去那緊緊纏繞於心的疼痛。盡管不再是鑽心徹骨的那種,可是畢竟還是能夠感覺到疼痛和無奈。

開始的開始並肩行走,最後的最後注定遠離。客觀條件上的分離帶來的總是精神和肉體的背叛,至今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或許兩情若是長久時,就一定要朝朝暮暮吧。影片的後半部一直拍阿遠在兵營裏的生活,但是沒有阿雲的鏡頭,我們是從阿遠收到的信裏知道一切的。

先是女孩子自己寫來的瑣碎心情,然後很長時間沒有信,最後是阿遠的弟弟寫來的字,那裏麵說阿雲嫁給了那個當初為他們送信的郵差。癡情的男孩子第一次為了愛情而痛哭,手緊緊抓住被子的那種哭泣。他不曉得自己做錯了什麼,沒有人能夠回答。其實根本就沒有對錯。展開的過程那麼美好,結束的時刻卻是突然並且殘忍,大概我們都是如此經曆,如此長大的吧。

老狼的歌裏還唱道:

走吧 女孩 去看紅色的朝霞

帶上 我的戀歌 你迎風吟唱

露水掛在發梢 結滿透明的惆悵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當阿遠回去的時候,他穿著那件女孩為他做的襯衣,鏡頭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就如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可是我們知道這個男孩子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了。而我在想,那個女孩這時候是什麼心情。很多事情實在不是人可以預料和控製的,何況是感情。

當歲月和美麗已成為風塵中的歎息

你感傷的眼裏 有舊時淚滴

相信愛的年紀 沒能唱給你聽的歌曲

讓我一生中常常追憶

【影片檔案】

《失戀33天》:空窗期勵誌手冊

導演: 滕華濤

編劇: 鮑鯨鯨

主演: 文章/白百何/張子萱/王耀慶/郭京飛/張嘉譯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1-11-08

衡量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的標準是什麼?估計一人一說,眾口難調。但有一條,大抵是相似的—就是看完後,你會不會向別人推薦。《失戀33天》就是這麼一部電影,看的時候不時爆笑(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淚點),但大部分時間都很愉悅很興奮,看完後你真心想推薦給朋友,告訴他們:這片子不錯,你快來看。我想,這便是一部電影的最高成就。

有人看到這裏,肯定會說:那比這片牛的多了去了,照此標準,“最高成就”四個字也太貶值了。沒錯,但是別忘了,我們目前討論的語境是,當下的中國電影。在古裝大片、小成本文藝片或山寨商業片泛濫的中國影壇,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和推薦(並非紅包影評人或所謂業內人士的“交口稱讚”),具有商業片精髓的中等投資規模的都市生活片,實在是奇缺。也因此,我說《失戀33天》值得分享之、肯定之,並推廣之!

其實從技巧而言,這片子幾乎等於零。基本靠對白推動劇情,人人都是話癆,念出的台詞大段大段的(這也讓人詬病為更像一部電視劇)。但是,從觀影感受來說,這些對白太精彩、太歡樂、太有趣了!每個人都能記住那麼一兩句話,比如“不就是失個戀嗎?別搞得自己像個外貿尾單似的”,還有“看起來很夢幻,一開口全是夢話”,諸如此類,又貧又賤又搞笑。

電影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據說當年該故事以日記貼形式發布時,即引起各種圍觀,點擊率和回帖率都超高。如今被搬上大銀幕,滕華濤身為導演的最大貢獻,不僅在於挖掘了這個好故事,更在於最大程度地忠於原著,還原了黃小仙和王小賤這一對尖酸刻薄又情深意長的歡喜冤家。小說通篇以黃小仙的第一人稱展開,在電影裏也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因此,整部電影是白百何一人撐全場,文章的戲份並不多。

盡管戲份不多,卻因為王小賤這個人物的生動鮮活,迅速成為全片亮點。事實上,影片絕大部分爆笑點都集中在此人身上:潔癖、強迫症、細節控,注重穿衣品位和生活品質,聰明、毒舌,外加有點兒娘;隨身攜帶潤唇膏和護手霜,走路的時候胳膊夾包,內八字,略微昂頭。這畫麵,這人格,活生生就是一男閨密啊!對,閨密會搶你男朋友,但是男閨密不會。話說這年頭,誰身邊沒個“婦女之友”啊。這類男子,通常深受女性喜愛。因為他們可靠,可愛,可敬。他們雖然嘴夠損,但是心眼兒好,善良,會照顧人。女人願意與之分享心事,又沒有心理負擔。《失戀33天》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王小賤的成功,就像《蝸居》或《裸婚時代》一樣,王小賤這樣的人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人人身邊都有一個王小賤,你說這電影看得有多爽!

難怪寧財神說,這是一部拍給女人看的電影;並且在微博上宣稱,凡是他關注的女性,有誰不喜歡這部片,他負責報銷電影票。當然身為男性,他也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部編劇至上的電影,靠的是紮實的本子和飽滿真實的情感,並且這情感很有代入感。也就是說,無論黃小仙還是王小賤,抑或陸然,以及黃小仙公司裏的那些同事們,總之電影裏的每一個人好像都是活在我們生活中的,你我一轉身,就能遇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

像黃小仙這樣的女子,失戀後的種種心路曆程,很多女孩都經曆過;而像王小賤這樣的男閨密,同樣在現實中普遍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本片一上映就受到熱烈追捧的原因。加上文章與白百何,極好地駕馭了這兩個角色,讓他們既熟悉又陌生,味道在,卻分寸感十足。不刻意煽情,亦無裝腔作勢。尤其是念大段台詞時的那種自然與從容,好像這些話本就是他們說的,而不是另有編劇寫的。我說,這大概就是表演的一種境界吧。

因為夠真實夠歡樂,以及從頭到尾一氣嗬成的節奏感,讓觀眾很容易就忽略掉了電影的種種毛病。比如,高潮戲莫名其妙,結尾不夠給力,故事碎片化,以及某些段落拖遝冗長等,這些全都在豐滿的人物和足夠真實的情感麵前灰飛煙滅。

所以說,拍一部好電影其實並不難,觀眾無非是想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歡笑也好,悲傷也罷,誰都不傻。隻要有誠意,老老實實講好一個故事,這電影不會太難看。從這個意義來說,《失戀33天》給很多電影人上了一課。

【影片檔案】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逝去的青春

導演: 九把刀

編劇: 九把刀

主演: 柯震東/陳妍希/敖犬/郝邵文/蔡昌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上映日期: 2011-08-19

有的電影,不是去看別人演戲,而是去看自己的人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老去或許還是個將來時,但是誰沒年輕過啊!也因此,《失戀33天》能有3.3億票房,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席卷港台,同樣創造票房奇跡。無數人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年少輕狂。學校裏的一切記憶撲麵而來,電影就像催化劑,一針下去,眼前浮現的全是過往種種。就像我這種離開校園已經超過10年的人,因為這部片,想起了自己懵懂的初戀,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各種荒唐的、搞笑的、心酸的、無聊的青春往事,統統如塵埃般浮起。

如果說《失戀33天》關注的隻是年輕女子的失戀心情,那麼《那些年》則關乎全部的校園記憶。盡管影片也以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作為貫穿始終的情感脈絡,但除此之外,有關學校的一切細節,都被生動還原。更準確地說,是高中和大學的生動還原。所以就技巧而言,這片子幾乎等於零,就是一個個回憶片段的串聯,以男主角的主觀視角展開,節奏難免散亂,但這些都無法阻擋影片的獨特魅力—以真實到位的細節,喚起大多數人的共同記憶,配上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這片子能火成現在這樣,也是理所應當。

無疑,青春片不好拍,如何將創作者的個體感受與觀影者的群體體驗結合起來,這方麵的尺度把握,需要智慧與勇氣。《那些年》是導演九把刀的個人自傳,真實到連男主角的名字都跟九把刀的真名一樣,叫柯景騰。他跟兄弟們一起追的女孩名叫沈佳宜,從頭到尾當女神一樣膜拜著。因為真實,也因為影片的持續火爆,沈佳宜的現實原型更遭到了人肉搜索,結果發現,不過是個相貌普通的女子,至於柯景騰本人(即九把刀)也是個相貌平平的男子。

可是知道真相又如何?看這部片就是去集體懷舊的,我們早已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選擇放大那些共同經曆的細節,而自動忽略其他部分。比如每個人都會有的外號,每個壞學生都會有的好人緣,每個班級都有胖子,每個男生都打手槍;畢業之後都各奔東西,每段初戀都無疾而終;為了高考念書念到昏天暗地,進了大學渾渾噩噩混日子;高中畢業的那個夏天,18歲出門遠行……諸如此類,統統成為記憶中最閃光的段落。

這些關於學校的一切,猶如夾在一根串繩上的舊相片,每一張都如此鮮活,記錄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無聊與癡情。如今,這根串繩因為一部片被瞬間激活,隨之而來的熱烈追捧,其實與影片本身關係不大。柯景騰也好,沈佳宜也罷,映照的都是我們自己。那課堂裏坐著的,與其說是戲裏的演員,不如說是記憶中的你、我、他。

當然,電影總歸是電影,再真實也難免有誇張之處。比如上課打手槍、高中男生在家裏當著老媽的麵全裸走來走去等,這些情節看起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因為有了之前的種種鋪墊,令這些不那麼普遍的現象,也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環節。

其實台灣電影一向不缺校園風,《藍色大門》、《盛夏光年》、《不能說的秘密》……但都不如《那些年》這麼風靡。什麼原因?我覺得是九把刀的故事更真實、更普遍、更主觀。他以男生視角切入,卻做到了男女通吃。柯景騰在沈佳宜的感召下發奮讀書,他的白襯衣上布滿了沈佳宜戳的圓珠筆印,他在中學課本上畫滿塗鴉,他在大學跟沈佳宜分手,他躲在宿舍看A片,直到多年後他們走出校園,斷了聯係,再到對方婚禮上相見——這真是多少校園傳奇的翻版。

最後的最後,那婚禮上的一吻,太叫人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九把刀的奇思妙想—夠搞、夠狠、夠決絕!這裏的閃回恰到好處,生命不長,記憶滿滿,過去種種,此刻重來。還有什麼比這個結尾更殘酷、真實、浪漫、狗血?整部片也因為那個吻,被再次點燃。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除了大呼過癮,其他實在無以言表。

還是那句話,我說不出來《那些年》究竟好在哪裏,我也無法用電影語言來闡述這片子的絕妙之處。毫無疑問,九把刀是個電影新手,這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對於演員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全都是新麵孔,沒什麼表演經驗。可是,這也正是他們最大的魅力所在—真誠、新鮮、熱血。就像我們的青春,追憶起來,無論怎樣都是全世界隻屬於你的唯一!

【影片檔案】

《情書》:藤井樹的故鄉

導演: 岩井俊二

編劇: 岩井俊二

主演: 中山美穗/酒井美紀/柏原崇/豐川悅司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上映日期: 1995-03-25

你好嗎?

我很好。

渡邊博子

小樽市錢函二丁目二四番地

藤井樹 收

原本這是一封寄往天國的信,寫字的女子不過是想找個安慰,對那個已經在天國的心上人說出縈繞於心的長久惦念。不曾料想地址的那頭竟有另一個名叫“藤井樹”的人,於是小樽成了她們連接的紐帶,它是藤井樹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