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第一節 鄭和船隊最早繞過好望角
在人類曆史上,為了探索未知世界,有過一個以探險為中心的“大航海時代”。這個時代,橫跨了15至17三個世紀。
那麼,是誰最早領頭探險的呢?
是中國明朝的鄭和與他的寶船隊,稍後一點的是葡萄牙的亨利。鄭和是1405年,亨利是1420年,兩者相差15年之遙。再後來是哥倫布。哥倫布航海探險晚於鄭和87年。
永樂三年(1405年),是劃時代探索未知世界航行的開始。
那麼,明朝初期的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呢?英國專門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博士(1900~1995年),則徑直稱這一時期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時代”。
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鄭和航海探險的豐功偉績,就在於引導了人類發現世界,從而導致了以後被稱為“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其他航海探險家一係列的航海探險活動。在此之前,世界航海還隻是停留在沿岸航行的水平上。因此,人們又稱這一曆史時期為“地理大發現時代”。這一時代,對中國來說,盡管為時較短,沒有什麼大的地理發現,但最早開創了人類橫渡印度洋成功的先河,同時,還開辟了許多其他的新航線,聯係亞非三十餘國,擴大了地理範圍;更開辟了連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航路。所有這些,都是鄭和最早航海探險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鄭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當之無愧!
因為越洋探險,是以科學探索海洋為標誌,是以先進的船舶,並掌握一定的航海科學技術為條件而得以實現的。航海探險與科學同步。當時,鄭和船隊駕駛的是性能良好,已臻世界巔峰的航海桅帆寶船,這種寶船相當或類似於現代的萬噸輪船。這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更為重要的是,鄭和船隊還能夠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羅盤指向、測量航程、水深和底質結合起來靈活運用,而且繪製了當時世界上範圍最大也最先進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所有這些方麵,在那時來說,都堪稱奇跡,是極其先進的。正因此,鄭和船隊才得以從浩瀚的西太平洋出發,中途橫渡印度洋,而後沿著非洲東岸南行,穿過風高浪急的莫桑比克海峽,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到達了大西洋東南海域甚至更遠的地方。這在15世紀之初來說,不能不說是空前的偉大的創舉,如此輝煌的航海成就,當然憑借的是絕對高超的、獨具一格的航海技術。
自此以後,世界航海探險活動才接踵而至。就在鄭和探險活動15年以後,葡萄牙航海探險隊方才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行。究其目的,是在於探尋歐洲直達印度的航線。當時,鄭和船隊卻在橫渡印度洋之後,繼續在非洲東海岸向南活動。無形中,兩家探險隊活動在非洲一前一後順著兩岸展開。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寫的《中國、歐洲以及它們之間的海洋》一文中,特將在15世紀初先後開始進行探險的兩位航海家鄭和與亨利做了有趣的曆史性對比:
“當始於遠東的中國遠洋航海達到其最高潮之時,也正是西方的葡萄牙人掀起的航海探險浪潮開始方興未艾之時。這兩股巨大的航海探險浪潮幾乎相遇,雖終未遇上,卻都發生於同一地區,即非洲大陸沿岸。他們的指揮者、激勵者是兩位同樣不尋常的積極從事航海事業的人物。在葡萄牙一方是作為航海家的王室衛士,另一方則是皇室太監、朝廷使者及海軍司令。兩相對比,不同之處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中國海運事業的頂峰。在葡萄牙人沿著西非海岸緩慢南下探險之際,中國人正往來於拜訪東非海岸,從事貿易。他們的艦隊規模更加巨大。恰在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並繼續向印度洋挺進之前,中國內部的海運政策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由此導致了中國艦隊撤離了印度洋”。
事實上,鄭和船隊是最先繞過好望角,到達大西洋東南海域的。此事過了十多年以後,中國船隊才撤離印度洋。最早繞過好望角的是中國人。
李約瑟又說,鄭和在“1417至1433年間的三次遠航則囊括了整個東非海岸,包括摩加迪沙、莫桑鼻給,最南遠至馬達加斯加海峽”。“決不能認為中國人對非洲的了解始於這一時期”,“早在9世紀中葉,在作於1060年的《新唐書》中,就有一章是關於肯尼亞海岸的馬林迪國的”。“16世紀的中國地圖上的南非圖形是十分正確的,即尖部向南”。我們可以在這裏說,這是因為在15世紀初,鄭和船隊就繞過好望角,到達大西洋海域的證明。而“歐洲人的傳統製圖是將非洲的尖部指向東方”。這是歐洲人晚於中國人到達好望角的明證。“最令人歎服的也是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這支龐大船隊中,那些尺度極其巨大的‘寶船’,其中很多艘排水量達1500噸,這簡直令人無法想像”。李約瑟的這個估算實在是太小了。實際上,寶船的排水量要比李約瑟估算的要多15倍。另據英國學者米爾斯推算,寶船排水量為3100噸,載重約2500噸。但是,這種推算,仍然遠比實際數字小得多。1985年,由中國集美航專、大連海運學院、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木帆船營造法式將寶船複原後,核算其排水量約為17708.3噸,取其方形係數為0.43,則其載重量約為7000餘噸。李約瑟還曾指出,葡萄牙人探險隊的“船卻僅300噸,有的甚至更小”。
李約瑟則更指出:“在戰爭與衝突方麵,對比也是很鮮明的。而另一邊,葡萄牙的‘東方蘇伊士’幾乎立刻從事起全麵戰爭。確實,‘海軍’這一字眼,很難加於中國船隊頭上,他們倒更像國家貿易當局的商船隊。當葡萄牙人沿著西非海岸航行時,他們的侵略行為(除了販奴活動)還比較受約束,隻是到了一千五百年之後”,“葡萄牙人始終保留著十字軍東侵時的心理,並將其體現在對所有南亞地區進行預謀的海上征服活動中”。“中國船隊當然是有武裝的,並配備有使用黑色火藥的武器”。但是,“海軍威力在中國人與葡萄牙人之間確有不同的意義。中國人沒有在任何地方建立任何城堡或據點,也沒有建立任何形式的殖民地”。
“但重要的是應注意到進一步的區別。中國人也許從未麵臨過貿易上的入超,這是因為絲綢、瓷器、漆器等到處受到欣賞,很適於交換任何中國人需要的東西。而另一方麵,葡萄牙人卻陷入經濟需求上的窘境,因為那時西歐人並不生產任何亞洲人想買的東西”。“歐洲人對亞洲產品的需求,一向大大超過東方人對西方產品的需求,並且惟一支付的方式就是貴金屬”。“另一方麵,中國人在那半個世紀中,卻在與印度西部地區的蘇丹和酋長們進行著不折不扣的國家貿易。他們從名義上的貢品中得到了他們所尋找的一切奇異之物。他們通過贈送絲、漆器、瓷器等‘國禮’方式毫無困難地‘支付’了這些貢品”。
在明朝,中國在亞洲是最大也是自古就愛好和平的國家。朱元璋即位時,周邊各國紛紛前來朝賀。朱元璋為使這種睦鄰友好局麵代代相傳,他在頒布的《皇明祖訓》中告誡:“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由此更可以看出,鄭和船隊的航海探險是以先皇遺訓為鏡鑒的。
第二節 哥倫布航海探險晚於鄭和87年
晚於鄭和船隊的葡萄牙探險隊最初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行,於1420年占領了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1432年,再次航行,占領了亞速爾群島。最後,就在鄭和結束航海生涯23年後的1456年,葡萄牙遠航船隊才占領了佛得角群島,沿著非洲西海岸到達北緯8。海域的幾內亞一帶。曆經數次探尋,葡萄牙船隊全部仍“是沿岸航法,橫渡大洋的技術還全然不知道”。由此可見,在鄭和航海51年之後,歐洲還沒有掌握越洋的航海探險技術。鄭和橫渡大洋的技術遙遙領先於世界,這是航海探險獲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此當是鄭和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證據之一。葡萄牙人晚於鄭和掌握越洋航海探險技術。
1492年,哥倫布從歐洲航行到達美洲,這是歐洲航海探險成熟的標誌。盡管晚於鄭和航海探險87年(1405—1492年),但其橫渡大洋探險畢竟獲得了成功,應當指出的是,這是在接受了中國的航海經驗和航海技術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正如歐人坦普爾所說:“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指南針、多重桅杆等改進航海和導航的技術,歐洲絕不會有導致地理大發現的航行”。哥倫布的成就無疑獲得了殊榮,但其所駕之船與航行規模卻遠遜於鄭和。哥倫布以三艘小船組成的船隊,其排水總和也隻有534噸。直到1850年,葡萄牙所造的兩千噸級甲板船,當時曾被認為是最大的船;然而,他們不知道,也可能忘記,早在此前,僅鄭和的一隻寶船,排水量就早已經達到17708.3噸了。哥倫布船隊總人數為120人(一說,為88人),而鄭和船隊則為27670人。人們認為,此後的“‘大航海時代’的航海,不僅遲於鄭和之後五六十年,而且所乘船舶的尺度、性能,船隊的規模,無論哪一樣都遠不及鄭和的船隊”。可見,鄭和船隊不僅早出哥倫布半個多世紀,就完全具備了航海探險的條件和能力,而且早於哥倫布近一個世紀就已經從事航海探險活動了,並獲得成功。曆史表明,中國的鄭和是人類“大航海時代”最早的探險家,而哥倫布則使這一時代的探險活動達到高潮。
第三節 “朝貢貿易”與“入海探寶”
集太監、使臣、海軍司令、探險家於一身的鄭和,何以要下西洋呢?這似乎是一個頗為神秘的話題,一直以來卻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說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大軍攻打國都南京大獲全勝。朝廷宮殿一片火海,皇後和太子等都被大火燒死。有說文帝也被燒死了,因為當時有一具難以辨認的屍體。有說他化裝成道士逃到了民間,最後到了海外。《明通鑒》記載:“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考,上命(鄭)和蹤跡之。”據此足見朱棣派出鄭和船隊,有尋覓建文帝以絕後患和消除民間謠傳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向南亞、西亞的國王炫耀中國的文明,讓這些帝王承認中國為宗主國而朝貢。查勘航路,了解鄰國的力量和能力。其實,永樂皇帝朱棣的主要目的,是向海外各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進行“朝貢貿易”,即官方貿易。也就是聯絡各國,取得海外貿易主動權,最終以彌補連年征戰造成的國家財政虧空。鄭和所立的福建長樂石碑上記載:“若海外諸蕃,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齎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捧琛執贄”,“齎幣往齎之”,這不是貿易是什麼?朝貢貿易,隻不過是另一種貿易方式而已。另外,當時人們把鄭和下西洋稱為“入海探寶”,故稱其船為“寶船”,從側麵也流露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是為適應“朝貢貿易”而出現的。因為航海的發展基礎是生產力,是經濟。航海發達就會自行擴大航海領域,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在中國曆史上,每當國家生產力發展,國力雄厚,航海業就會向前發展一步,漢、唐、宋、元莫不如此。航海一代比一代進步。美國專欄作家克裏斯托夫在談到古代中國經濟時,說:“在人類曆史當中,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暨最先進的文明,大約1450年(鄭和之後45年,引者注)以後,才開始停滯不前。即使如此,有人估計1820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仍占全球總產值的32%”。這便是中國在曆史上之所以能夠成為航海大國的原因,也是海洋文化繁榮與發達的標誌。始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文化,曆經年所,逐漸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海上貿易圈。這個貿易圈,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大。持續28年之久的鄭和下西洋,使得中國航海業達到了世界頂級的水平,這就為進一步擴大海上貿易圈創造了條件。所以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繼續和發展,進而由海上貿易圈擴大成為貿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