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鄭和七下西洋——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第一節 明成祖朱棣的心願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時代”(李約瑟語)湧現的空前壯舉,時間是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恰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早期。正是此一壯舉,才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因為,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航海事業鼎盛時期的標誌,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偉大的創舉:人類從此而開始了探索未知的世界。
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明燕王朱棣奪權登基,改元永樂,決意以富厚的國庫和江南的物資為資源,沿襲洪武時期創建的“朝貢貿易”製度,即聯絡各國君主,以擴大明代官方貿易市場,求得海外貿易的主動權,將整個印度洋的國際貿易置於自己的卵翼之下,因而把中國的航海事業推向了震驚世界的巔峰。
在未遣鄭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就與各國開始了聯係。永樂元年(1403年)八月,朱棣登基才兩個月,就遣使往賜朝鮮、安南、暹羅、琉球、真臘、爪哇、蘇門答臘諸國以織金、文綺、紗羅等物,並分別向其宣告永樂朝的建立。同年九月,“遣中官馬彬等使爪哇,以鍍金銀印一,文綺、絲幣三十尺,賜其西王杜馬板”。十月,又派內官尹慶,往印度詔諭柯枝、古裏諸國,“其酋沙米的喜,遣使從慶入朝,貢方物”。經此一二年準備之後,從永樂三年(1405年)起,朱棣便下令鄭和、王景弘組織了龐大的寶船隊,擴大朝貢貿易,遂有七下西洋之行。
第二節 開辟橫渡印度洋新航線
身為“欽差總兵正使”的鄭和,在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率領龐大的船隊,“鯨舟吼浪,遠涉洪濤”,每次航海總的裏程,“涉滄溟十萬餘裏”。如自南京開航,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肯尼亞的蒙巴薩。據《鄭和航海圖》所記,僅其間地名即達530多個。
鄭和下西洋,在他提倡科技、勇於冒險向海洋挑戰精神的直接影響下,其船隊創出了劃時代的成就,不僅開辟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亞非多條新航線,而且還分別在印度和南洋沿岸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新航路。明代的西洋,係指今文萊以西的海域。就其出航地點而言,就有20餘處,主要航線竟達42條之多。鄭和船隊,充分顯示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先驅者所有的卓越風範和輝煌業績。
橫渡印度洋即越洋航行的記錄。明朝茅元儀編的《武備誌》中的《鄭和航海圖》記載:“從馬累起,用正西路偏南的航向穿越印度洋,航行一萬五千裏,直達非洲東海岸赤道以南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這是鄭和船隊橫渡印度洋的明確記載。見於《武備誌·鄭和航海圖》的則是:“官嶼溜用庚酉針二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官嶼溜就是現在的馬爾代夫群島的馬累;木骨都,當作木骨都束,就是現在的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庚酉針,是正西略偏南方向;“更”,是我國古代計算航程的單位,一更相當於六十裏。我國遠航西洋,始於漢代,不過以前都是循著沿岸航行。鄭和橫渡印度洋是在第五次(1417~1419年)和第六次(1421~1422年)航行中實現的。從鄭和實際航行的路線來看,是先舊後新,先易後難,先近後遠。他所開辟和探險較遠的航行都在第五次航行之後。在此之前,隻開辟了一些較短途航線。看來他是在積累經驗之後,才開始作遠洋探險活動的,事實正是如此。
鄭和船隊最先所開辟的海上交通網,東西線與南北線的航路縱橫交錯,大□、小□之船隨之在其上往來穿梭。此外,更設有四大交通中心站:占城、蘇門答臘(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範圍)、錫蘭山、古裏(屬印度半島範圍)。馬六甲河口至今還有當年鄭和駐足的“官廠”遺址。鄭和船隊的分□是從此四大中心站出發後,分別作扇形前往所要訪問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鄭和船隊還從印度古裏北上,到達波斯灣頭,在此接通了唐代賈耽所記的通海夷道後,繼由錫蘭出發,途經溜山,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東岸的木骨都束(索馬裏摩加迪沙)、卜剌哇(本貝拉)、麻地(基爾瓦基西瓦呢)等地。亞非海上交通網於此形成,中國的瓷器、絲綢等貨物就這樣循著這些航道源源運去。
至於鄭和船隊的內河沿海航行路線,據可考者有永樂三年、七年及宣德五年的三次。(1)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率“將領官軍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等船,從龍江灣出發,“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複自福建五虎門揚帆”出洋(《明史》《鄭和傳》)。(2)永樂十年第三次下西洋,率“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等船,從南京龍江灣始發,“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二月於虎門開洋”(《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3)宣德五年第七次下西洋,“十二月(自)龍灣開航,經徐山、附子山、劉家山,(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二月出五虎門”(祝允明《前聞記》)。看來一般是自南京起航,經劉家港至福建五虎門,而後出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