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鄭和船隊後裔之謎(1 / 3)

第十一章 鄭和船隊後裔之謎

第一節 鄭和船隊中有沉船嗎?

多少年來,一直不曾聽說,也沒有見過專門文字的記載。鄭和下西洋之後雖有“傷亡”的說法,但並未明指是海事。

然而,“1994年,美國女作家雷瓦西在為鄭和撰寫的傳記《當中國稱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中,敘述了自己在肯尼亞邂逅的傳奇:一個黑人告訴雷瓦西,自己是中國人的子孫,是數百年前肯尼亞帕泰島中國船遇難幸存者的後裔。1999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尼古拉斯沿著雷瓦西指引的方向探訪了肯尼亞拉穆(Lamu)群島中的帕泰(Pate)島,並提出大膽的推想:這些自稱有中國血統的人,很可能是鄭和部下的後裔”(《“鄭和船隊後裔”探謎》,《參考消息》,《特別報道》第121期,2003年5月15日)。

在獲得這一消息後不久,新華社肯尼亞拉穆群島特派記者費茂華、畢建忠、王季達與英國劍橋大學博士、肯尼亞濱海考古專家齊裏亞馬一行4人,在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駐帕泰島工作人員穆罕默德的率領下,“開始了為期6天的考察”。下麵便是他們的考察摘要報道:

從拉穆鎮到帕泰島要經過一條狹長的海峽。在穿過海峽之後,船長儒奇指著遠處的一片陸地告訴我們:“那便是傳說中有中國人後代居住的帕泰島。”

陪同我們采訪的英國考古學家齊裏亞馬指著前麵那片白色的沙灘說:“那就是上家(Shanga)海灘,傳說中的中國沉船水手就是從那裏上岸的。據記載,1415年馬林迪要把一隻長頸鹿送給印度國王,再由印度國王轉送給中國皇帝。隨後,中國船隊來到這裏要帶回更多的長頸鹿,結果有一條船在這裏迷航沉了下去,船上的人從上家海灘上了岸,便住在這裏和當地人開始通婚。”

稍事休息後,穆罕默德帶領我們向上家村遺址走去。上家村是帕泰島上最古老的村子,建於公元8世紀。傳說中國水手上岸後想居住在這裏,但當地人一開始並沒有接納他們,水手中一位刀法出眾的勇士殺死了當地一條為害多年的大蟒蛇,此後他們才得以在上家村定居下來。

據英國劍橋大學的考古專家考證,上家村在15世紀中期被焚毀,焚毀的原因可能是戰亂和缺少淡水。即使中國水手曾經在這裏生活過,他們留下的痕跡也被當年的大火毀滅了。如今,上家村隻剩下一片殘垣斷壁。

第二節 麵向“故鄉”的墓碑

走出上家遺址後,來到一塊墓地。這塊墓地的形狀和中國農村最常見的那種墓地極為相似:前麵一塊石碑,後麵是一個小丘。穆罕默德認為這塊墓地極有可能就是中國水手的墓地。然而,碑上卻沒有文字。

“幾年前,我曾經親眼見到過一塊刻著中國字的墓碑,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找不到了,可能是被文物販子偷走了。”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駐帕泰島工作人員穆罕默德惋惜地說。最能證實死者身份的墓碑文字沒有了。

第三節 “我的祖先來自中國”

離開了上家遺址,我們來到據說現在仍居住有中國水手後裔的西嶼(Siyu)村。村子是在帕泰島的西北端,上家村被焚後,大部分村民移到這裏,建立了西嶼村。

在西嶼村,不經意間,我們感覺被電擊了一般,血管和神經開始劇烈地顫抖起來:在人群中有一個中年婦人正笑吟吟地看著我們。她的皮膚比黑人要白得多,與其說她像是黑人,倒不如說她更像中國南方海邊因日夜操勞、風吹雨打而被曬黑的勞動婦女,她臉上的笑容,更顯露出一種典型的中國普通農村婦女的恬靜質樸之美。

“她叫巴拉卡·巴蒂·謝,她就是瓦上家人。”穆罕默德介紹說。

“瓦”,在斯瓦希裏語裏是“從……地方來”的意思,“瓦上家人”的字麵意思是從上家來的人,但在西嶼村,“瓦上家人”則特指中國人的後代:當年從上家村遷來西嶼村的其他人都被稱為法茂人。他們是當地人與阿拉伯人以及葡萄牙人結合的後代,而獨有中國人的後代被稱為“瓦上家人”。

“我的祖先來自中國,當時到達上家村,和當地人結了婚,然後就不斷延續下來了。”謝對我們說。

謝的家裏惟一與中國有關的東西是一個中國的搪瓷盆,“豐收”牌的,看著上麵的花紋估計已是20多年前的產品,但依舊完好。謝有5個孩子,她的小女兒瓦瑪卡正在拉穆鎮上高中,明年就將考大學。

“我想到中國上大學,因為我的祖先來自那裏,而且中國的地位也比其他很多國家高。”瓦瑪卡對我們說。

瓦瑪卡與她的母親相比更像黑人——謝的丈夫是當地的法茂人,但她的皮膚仍然較當地黑人要白許多。

為了證實謝關於自己是中國人後代的說法,我們采訪了西嶼村的前村長、60歲的奧馬爾。在這個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地方,關於村子的曆史是由曆任村長口授相傳的。

“瓦上家人的故事是從老祖宗那裏傳下來的,據說他們來自中國。很久很久以前,一艘中國遇難船隻的幸存者到達這裏,和當地人融合,後來皈依了伊斯蘭教。這些人有漂亮的頭發,大大的耳朵,他們沒有其他名字,就叫瓦上家。”

第四節 “製絲業”與長頸鹿的故事

“我們這個島上曾經有過繁榮的製絲業”,奧爾馬在接受我們采訪時神秘地說,“但是在幾十年前,突然中斷了!”

“為什麼中斷了?”我們對他的話感到震驚。“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會這個手藝的人都去世了。”“你們拿什麼製絲呢?”我們接著問。“原料來自索馬裏,但是我們這個島上也曾經養過蠶。”

這簡直令人難以相信。養蠶製絲源於中國,而鄭和船隊所帶的能工巧匠,還有絲織品、瓷器、茶葉等先於歐洲人70年到達東非。雖然5世紀一位羅馬傳教士將蠶種帶回歐洲,但在1498年達·伽馬率領由三隻帆船組成的船隊到達東非,他們隻帶去了一些簡陋的小珠子、鈴鐺等物。難道西嶼村的養蠶製絲技術是鄭和部下的後代傳給當地人的嗎?

“您聽說過中國船從這裏帶走長頸鹿的故事嗎?”我們又向奧馬爾提出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但不是從這裏帶走的長頸鹿,而是從馬林迪。”奧爾馬答。

據史料記載,1419年,鄭和船隊帶著非洲麻林國(即現在肯尼亞的馬林迪)進貢的麒麟回到中國,引起轟動。而這麒麟便是長頸鹿,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名為麒麟的明朝的畫,畫的就是長頸鹿。

然而,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鄭和船隊中的一條船曾經在上家海域沉沒。齊裏亞馬博士說:“沉船的位置大約在距上家海岸70公裏的地方。據那些去深海打魚的人說,他們在那裏發現了一艘中國沉船,並在那裏打撈上了一個中國陶罐。”在從西嶼村返回的路上,齊裏亞馬教授在地圖上指給我們看沉船的位置,“如果中國政府能派遣科學家來幫助我們確定沉船的位置,我們會非常高興。”

第五節 繪有“雙龍戲珠”的中國陶甕

在我們的要求下,博士帶著我們去參觀了那個被撈起來的陶罐。2002年11月,一個當地漁民在海麵下55米的地方撈起了這個陶罐,並隨後把它賣給了居住在拉穆島仙拉鎮的古董商人兼瑜珈修煉者、英國人特勒。

當我們在特勒家院子的一個角落裏看到這個陶罐時,我們認為它更應該叫做陶甕:它有70多厘米高,最粗的地方直徑有將近50厘米。這是一個六耳陶甕,但有五個耳都已經不在了。將陶甕翻轉過來,我們想從它的底部發現一些關於它的製造年代和製造地點的暗示,卻發現由於這個陶甕長期呆在海底,底部已經被各種海洋生物建造的巢穴掩蓋。但從陶甕上栩栩如生的雙龍戲珠圖案可以判斷,這確實是中國的產品,隻是具體年代,我們無法考證,隻能留待專家去解決。

“這是在東非海岸打撈出來的第一個完整的中國罐子,以前在這一地區僅發現過碎片,從考古的角度來說這是第一個完整的。”齊裏亞馬博士說。

曆史在它前進的路上毀滅了大部分的確鑿證據,卻留下美麗的傳說和支離破碎的曆史殘片來誘惑我們,令人無法自拔。

(摘自《“鄭和船隊後裔”探謎》《參考消息》《特別報道》第121期)

附錄

附錄1 《明史·鄭和傳》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人,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複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曆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1407)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於都市。六年(1408)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複大破之。九年(1411)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阯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十年(1412)十一月,複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臘,其前偽王子蘇幹剌者,方謀弑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軍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1415)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十四年(1416)冬,滿剌加、古裏等19國鹹遣使朝貢,辭還。複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1419)七月還。十九年(1421)春複往,明年(1422)八月還。二十二年(1424)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宣德五年(1430)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無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複奉命,曆忽魯謨斯等17國而還。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曆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浡泥、蘇門答臘、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瑣裏、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裏、甘把裏、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模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裏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代、那孤兒凡30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附錄2 鄭和年表

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一歲。

一、鄭和生雲南昆陽州,其父哈隻年二十八歲。昆陽州屬雲南府,北距府一百五十裏,領縣二,三泊,易門。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誌》)

二、正月,帝遣使諭明升,欲假道四川以征雲南,升不奉詔。又遣吳友仁寇邊,帝乃決意討之。

(夏燮《明通鑒》卷四)

三、是年安南、浡泥、三佛齊、暹羅、真臘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二歲。

一、正月,遣翰林院待製王偉使雲南詔諭梁王,不聽,館之別室。

(《明史》卷二百八十九《王禕傳》)

二、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琉球。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琉球傳》)

三、以天妃林氏有護海運舟功,封孝順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明何喬遠《閩書》)

四、是年瑣裏、占城、琉球入貢,諭自後三年一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六年癸醜(1373年)三歲。

一、是年夏京師(南京)城成,周九十六裏,門十有三,外城周一百八十裏,門十有六。

(《明通鑒》卷五)

二、十二月,翰林院待製王禕遇害於雲南,其後追贈翰林院學士,諡文節,複改諡文忠。

(《明通鑒》卷五)

三、是年暹羅、占城、真臘、三佛齊入貢,命安南陳叔明權知國事。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四歲。

一、八月,遣元威順王子伯伯齎詔雲南諭梁王。

(《明通鑒》卷五)

二、是年暹羅、琉球、三佛齊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五歲。

一、九月,帝以雲南久不下,議再遣使諭梁王,時吳雲為湖廣行省參政,召至,語之曰:“今天下一家,獨雲南不奉正朔,殺我使臣,卿能為我作陸賈乎?”雲頓首請行。為梁王臣鐵知院等所殺,與王禕並祀京師,額其祠曰二忠。

(《明誌》卷二百八十九《吳雲傳》)

二、是年浡泥國山川附祀福建山川之次。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浡泥傳》)

三、是年占城、暹羅、爪哇、三佛齊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九年丙辰(1376年)六歲。

一、九月,皇次孫允炆(建文帝)生。

(據《憲章錄》及《建文朝野彙編》《明通鑒》卷六)

二、十月,命秦、晉、燕、吳、楚、齊諸王治兵中都。

(《明通鑒》卷六)

三、是年覽邦、琉球、安南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十年丁巳(1377年)七歲。

一、正月,帝將遣秦、晉、燕王之國,詔以禦前羽林等軍益三府護衛。

(《明通鑒》卷六)

二、自八年改建大內宮殿,是年告成,製度如舊,規模益弘。

(《明通鑒》卷六)

三、是年暹羅世子昭綠群膺承其父命來朝,帝喜,命禮部員外郎王恒等齎詔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並賜世子衣幣及道裏費。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羅傳》)

四、是年占城、三佛齊、暹羅、爪哇、真臘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八歲。

是年暹羅、闍婆、琉球、占城、三佛齊、彭亨、百花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年)九歲。

是年占城、爪哇、暹羅、安南入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十歲。

一、三月,燕王棣之國北平。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二、是年琉球、安南、占城、真臘、爪哇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十四年辛酉(1381年)十一歲。

一、九月,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蘭玉、西平侯沭英為左右副將軍,師步騎三十萬征雲南。師行,親餞之龍江。

(《明通鑒》卷七)

二、十二月,蘭玉、沭英趨雲南,梁王焚其龍衣,驅妻子赴滇池死。玉英等師至雲南之板橋,元右丞觀音保以城降,玉等整軍入,秋毫無犯。改中慶路曰雲南府。

(《明通鑒》卷七)

三、是年暹羅、安南、爪哇入貢,以安南寇思明不納。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

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十二歲。

一、正月,命編修瑪實伊克(舊作馬沙亦黑)等編類蒙古譯語,分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食、器用等項。十月丙午,命翰林院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一)

二、二月,以雲南平,詔告天下。

(《明通鑒》卷七)

三、三月,蘭玉遣兵攻拔三營萬戶砦,更定雲南所屬府五十二,州六十三,縣五十四。傅友德遣使送元梁王家屬及元威順王子伯伯等三百十八人至京師。

(《明通鑒》卷七)

四、七月初三日,鄭和父馬哈隻卒,享年三十九歲。長兄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是時鄭和當已於去年明軍平雲南時,被擄入於傅友德或蘭玉等軍中。其父哈隻,或因遭離亂而遂卒。

五、是年爪哇、琉球、占城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年)十三歲。

一、三月,詔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蘭玉班師,留西平侯沭英師眾數萬填滇中。自此沭氏遂世守雲南。

(《明通鑒》卷八)

二、是年琉球、占城、暹羅、須文達那(或即蘇門答臘)入貢。九月戊午,真臘國獻馴象、香臘。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五十六)

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十四歲。

一、三月,征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蘭玉班師還京師,大賚將士,封賞有差。友德征滇,帝前後下璽書數十,懸斷萬裏外,委曲皆中,友德奉行不敢失。因士俗,定租賦,興學校,廣屯田,遠邇悅服,威望益隆。

(《明通鑒》卷八)

二、三月,秦、晉、燕、周、楚、齊六王來朝。

(《明通鑒》卷八)

三、是年琉球、暹羅、安南、占城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十八年乙醜(1385年)十五歲。

一、三月庚辰,詔定蕃國進表禮儀。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二)

二、八月,命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蘭玉,俱備邊北平。此時鄭和或隨傅友德或蘭玉軍至北平,轉輾從征伐於塞外。

三、是年譯字崐山費信(公曉)生。

(費信《星槎勝覽·自序》)

四、是年琉球、安南、暹羅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十九年丙寅(1386年)十六歲。

一、十二月,命宋國公馮勝,分兵防邊,發北平、山東、山西、河南民運糧於大寧,將征納克楚也。

(《明通鑒》卷九)

二、是年遣行人劉敏、唐敬偕中官齎磁器往賜真臘。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真臘傳》)

三、是年琉球、暹羅、占城、安南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十七歲。

一、正月,帝以元故將納克楚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邊患,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蘭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眾征之。

(《明通鑒》卷九)

二、五月,納克楚詣蘭玉軍營降,遣降將和通往諭其眾,始定。凡降士卒四萬餘,羊馬駝驢輜重亙百餘裏。

(《明通鑒》卷九)

三、是年琉球、安南、占城、真臘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十八歲。

一、八月,蘭玉肅清沙漠,又破元丞相哈剌章於和林,獲人畜六萬。師還,大賚將士。

(《明通鑒》卷九)

二、九月,秦、晉、燕、周、楚、齊、湘、魯、潭九王皆來朝。

(《明通鑒》卷九)

三、是年占城、琉球、暹羅、真臘、安南入貢,詔安南三歲一朝,象犀之屬毋獻。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1389年)十九歲。

一、正月,改大宗正院曰宗人府,設令一人,左右宗正宗人各一人,並以親王領之。尋以秦王樉為宗人令,晉王棡,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橚,楚王楨為左右宗人。

(《明通鑒》卷九)

二、是年安南、占城、暹羅、真臘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二十歲。

一、正月,帝以元故丞相耀珠鼐爾布哈等尚為邊患,又諸王封國凡並塞居者,宜令謹邊防,預軍務,乃命晉王棡,燕王棣師北伐,並命潁國公傅友德帥北平兵從燕王,定遠侯王弼帥山西兵從晉王,皆授征虜將軍,受二王節製。是年傅友德之軍即受燕王節製,則鄭和之入燕王邸,當在是時。

(《明通鑒》卷十)

二、三月,燕王、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師次伊都,鼐爾布哈與耀珠等同詣大軍降。捷至京師,帝大悅曰:“肅清沙漠,燕王功也”。是時元降軍先後歸附,其至北平者,皆聽燕王調用,燕兵自此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