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鑒》卷十)
三、是年占城、真臘、琉球、暹羅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年)二十一歲。
一、正月,命傅友德等備邊北平,封燕晉諸番,歲遣大將巡行塞下。
(《明通鑒》卷十)
二、二月癸酉,命種桐棕漆樹於朝陽門外鍾山之麓地。時以朝陽門外多隙地,故有是命。凡種桐棕漆樹五千餘萬株,歲收桐油棕漆,以資工用。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零七)
三、是年琉球、暹羅入貢,以占城有篡逆事,卻之。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年)二十二歲。
一、正月,晉王棡、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皆來朝。
(《明通鑒》卷十)
二、九月,以皇太子薨,立孫允炆為皇孫。允炆,懿文太子第二子也。
三、十一月丙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使察都等表賀貢方物。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二)
四、十二月庚申,琉球國山南王承察度遣使南都妹等貢方物。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三)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年)二十三歲。
一、二月,涼國公蘭玉坐謀反伏誅。
(《明通鑒》卷十)
二、三月,詔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燕二王節製,軍事大者方奏聞。
(《明通鑒》卷十)
三、八月,秦、晉、燕、周、齊五王來朝。
(《明通鑒》卷十)
四、是年琉球、爪哇、暹羅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二十四歲。
一、四月,以舊定番王朝貢禮煩瑣,命更定之。
(《明史》卷五十六《禮誌》)
是時四夷朝貢,東有朝鮮、日本,南有暹羅、琉球、占城、真臘、安南、爪哇、西洋瑣裏、三佛齊、浡泥、百花、覽邦、彭亨、淡巴、須文達那凡十七國。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二)
二、九月,奉敕輯《寰宇通誌》,書成。計封域廣輪之數,東起朝鮮,西控土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凡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裏,南北一萬九百四裏。
(《明通鑒》卷十)
三、十一月,潁國公傅友德坐事誅。
(《明通鑒》卷十)
四、是年琉球、爪哇入貢。安南來貢卻之。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年)二十五歲。
一、正月,命周王橚、晉王棡帥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屯田,燕王棣帥總兵官周興出遼東塞,並諭晉燕二王以備邊十事。
(《明通鑒》卷十一)
二、是年暹羅世子昭祿群膺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中官趙達等往祭,敕世子嗣王位,賜賚有加。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羅傳》)
三、是年琉球、暹羅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二十六歲。
一、三月,燕王帥諸軍北至察察爾(舊作徹徹兒)追之,將至烏梁海城而還。
(《明通鑒》卷十一)
二、是年琉球、安南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三十年丁醜(1397年)二十七歲。
一、十二月,改侍儀司為鴻臚寺,升秩正四品,設官六十二員。又設外夷通事隸焉。
(《明通鑒》卷十一)
二、是年琉球、占城、暹羅入貢。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二十八歲。
一、閏五月,帝崩於西宮,年七十一,皇太孫即位,大赦天下,詔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
二、六月,以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事,建削番之議。
(《明通鑒》卷十一)
三、十一月,以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並受密旨伺察燕事。
(《明通鑒》卷十一)
四、是年費信年十四,代兄當軍於太倉衛。
(《星槎勝覽·自序》)
五、是年暹羅、占城入貢。
(《明史》卷四《惠帝本紀》)
明惠帝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二十九歲。
一、三月,遣刑部尚書暴昭、戶部侍郎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訪使,分行天下。昭至北平,得燕王諸不法狀,密奏之。
(《明通鑒》卷十二)
二、七月,暴昭逮燕府官屬,燕王舉兵反,指斥齊泰、黃子澄為奸臣。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齊泰請削燕屬籍,聲罪致討,遂議伐燕,布告天下。
(《明通鑒》卷十二)
建文二年庚辰(1400年)三十歲。
一、四月,大將軍李景隆自德州進兵北伐,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自真定進兵,期會於白溝河。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景隆潰而南,棄其器械輜重殆盡。
(《明通鑒》卷十二)
二、六月,帝聞濟南圍急,用齊泰、黃子澄計,遣使赦燕罪,以緩其師,燕王不聽。
(《明通鑒》卷十二)
建文三年辛巳(1401年)三十一歲。
一、閏三月,帝以夾河之敗,罷齊泰、黃子澄,謫於外,蓋使之募兵也。
(《明通鑒》卷十三)
二、四月,帝命方孝儒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番,燕王不聽。
(《明通鑒》卷十二)
建文四年壬午(1402年)三十二歲。
一、五月,燕師次六合,南軍敗績,詔天下勤王。遣禦史大夫練子寧、右侍中黃觀、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召齊泰、黃子澄還。
(《明通鑒》卷十二)
二、六月,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穀王穗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起火,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卷四《惠帝本紀》)
七月壬午朔,上還禦奉天殿,下詔曰……乃俯循輿情,於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
(《明成祖實錄》卷十七)
九月丁亥,遣使以即位詔諭安南、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占城諸國。
(《明成祖實錄》卷十四)
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未(1403年)三十三歲。
一、正月己卯朔,上禦奉天殿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明成祖實錄》卷十六)
二、正月,詔以北平為北京。二月,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改北平曰順天府。
(《明通鑒》卷十四)
三、四月,司禮監太監侯顯使西域,征番僧,自是中官銜命異域者,先後接踵。
(《明史》卷三百四《侯顯傳》)
四、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
(《明成祖實錄》卷十九)
八月癸亥,命京衛及浙江、湖廣、江西、蘇州等府衛造海運船二百艘。
(《明成祖實錄》卷二十一)
五、八月,姚廣孝題記鄭和刊印《摩利支天經》雲:“今菩薩弟子戒鄭和,法名福善,施則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勝報,非言可能盡矣。一日,懷香過餘請題,故告以此。永樂元年歲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錄司左善世沙門道衍。”和之受菩薩戒為佛門弟子,或係受姚氏影響。
六、八月丁巳,令吏部依洪武初製,於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
(《明成祖實錄》卷二十一)
七、是年遣行人蔣賓興、王樞使占城,賜以絨錦、織金、文綺、紗羅。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占城傳》)
八、是年遣行人蔣賓興、王樞以即位詔諭真臘。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真臘傳》)
九、是年八月命給事中王哲、行人成務賜暹羅王錦綺。九月,命中官李興等齎敕勞賜其王,其文武諸臣,並有賜。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羅傳》)
十、是年行人邊信、劉亢齎敕使琉球中山、山南、山北三國,賜以絨錦、文綺、紗羅。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琉球傳》)
十一、是年遣副使聞良輔、行人寧善賜爪哇王絨錦、織金、文綺、紗羅。使者既行,其西王遣使入賀,複命中官馬彬等賜以鍍金銀印。已而東王亦遣使請印,命遣官賜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爪哇傳》)
十二、是年十月,遣中官尹慶使滿剌加,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其酋拜裏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滿剌加傳》)
十三、是年命副使聞良輔、行人寧善使西洋瑣裏,賜絨錦、文綺、紗羅。已複命中官馬彬往賜如例。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西洋瑣裏傳》)
十四、是年命中官尹慶奉詔撫諭古裏,齎以彩幣。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古裏傳》)
十五、是年遣中官尹慶齎詔撫諭柯枝,賜以銷金、帳幔、織金、文綺、彩帛及華蓋。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柯枝傳》)
十六、是年琉球中山、山北、山南,暹羅、占城、爪哇、西王、剌泥、安南入貢。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二年甲申(1404年)三十四歲。
一、正月初一日,禦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監太監。
(《鄭和家譜》)
二、正月壬戌,命京衛造海船五十艘。癸亥,將遣使西洋諸國,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明成祖實錄》卷二十六)
三、是年遣副使聞良輔、行人寧善賜蘇門答臘酋織金、文綺、絨錦、紗羅招徠之。中官尹慶使爪哇,便道複使其國。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蘇門答臘傳》)
四、是年占城、琉球山北、山南,爪哇、真臘入貢。暹羅,琉球中山入貢者再。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三年乙酉(1405年)三十五歲。
一、五月初五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鄭和父故馬公墓誌銘。
二、五月己卯,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並賜諸國王織金、文綺、彩絹各有差。
(《明成祖實錄》卷三十五)
三、五月丙戌,命浙江等都司造海舟千一百八十艘。
(《明成祖實錄》卷三十五)
四、五月癸巳,陞正千戶王複亨、副千戶李滿、總旗劉海、小旗馬貴俱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初,滿等由儀衛司校尉從征渡江,出使西洋,累著勳績,故有是命。
(《明成祖實錄》卷三十五)
五、九月甲午,上以海外諸番朝貢之使益多,命於福建、浙江、廣東市舶提舉司,各設驛以館之。
(《明成祖實錄》卷三十七)
六、九月,封拜裏迷蘇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複命中官尹慶往使,並封其國之鎮山,禦製碑文,勒石其上。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滿剌加傳》)
七、十月,遣官齎璽彩幣撫諭婆羅(文萊)國王。
(《明史》三百二十三《婆羅傳》)
八、十月,遣官齎詔諭呂宋。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呂宋傳》)
九、十月,遣使齎璽書賜物,詔諭麻葉甕。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麻葉甕傳》)
十、是年真臘遣使來告故王之喪,命鴻臚寺序班王孜致祭,給事中畢進、中官王綜齎詔封其嗣子參烈照平牙為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真臘傳》)
十一、是年以行人譚勝受與梁道明同邑,命偕千戶楊信等齎敕招之,道明及其黨鄭伯可隨入朝貢。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三佛齊傳》)
十二、是年冬,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遣使入貢,乃遣官封為國王,賜印誥敕、符、勘合、錦綺、彩幣,王大悅,率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來朝。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浡泥傳》)
十三、是年封沙米的喜為古裏國王,賜印誥及文綺諸物。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古裏傳》)
十四、是年遣使齎璽書彩幣撫諭南巫裏國。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南巫裏傳》)
十五、是年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浡泥來貢。日本貢馬並俘獲倭寇為邊患者。爪哇東西、占城、碟裏、日羅夏治、合貓裏入貢;暹羅、琉球山南、山北入貢者再,琉球中山入再者三。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四年丙戌(1406年)三十六歲。
一、鄭和等第一次出使西洋諸國。
二、閏七月,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宋禮等采木於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處,命泰寧侯陳珪董治其事。
(《明通鑒》卷十五)
三、十二月,侯顯與西藏番僧哈立麻偕來,詔駙馬尉沐聽迎之,延見奉天殿,寵禮優渥。
(《明史》卷三百四《侯顯傳》)
四、是年暹羅、占城、浡泥、琉球中山、山南、婆羅入貢。爪哇東西、真臘入貢者再。琉球進閹人,還之。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五年丁亥(1407年)三十七歲。
一、六月癸未朔,以安南平,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阯,設府州縣以控製之。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明通鑒》卷十五)
二、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二)
三、九月乙卯,命都指揮王浩改造海運船二百四十九艘,備使西洋諸國。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二)
四、九月戊午,新建龍江天妃廟城,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時太監鄭和使古裏、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二)
五、九月戊午,舊港頭目施進卿遣婿丘彥誠朝貢。設舊港宣慰使司,命進卿為宣慰使,賜印誥冠帶文綺紗羅。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二)
六、九月己卯,賞使西洋官軍舊港擒賊有功者指揮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裏;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裏;百戶所鎮撫鈔六十一錠,彩幣二表裏;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裏;校尉鈔五十錠,綿布三疋;旗軍通事軍伴以下鈔布自有差。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二)
七、十一月丁巳,命浙江、湖廣、江西改造海運船十六艘。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四)
八、十一月,特命戶科給事中胡□頒禦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時鄭和已還,帝終疑建文帝遜國事,故以訪異人為名,陰物色之。□奉詔出,垂十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
(《明通鑒》卷十五)
九、是年以占城助兵討安南,遣中官王貴通齎敕及銀幣賜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占城傳》)
十、是年複命鄭和等第二次出使西洋爪哇、古裏、柯枝等國。
(《長樂天妃靈應碑記》)
十一、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羅、阿魯、蘇門答臘、滿剌加、小葛蘭入貢。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六年戊子(1408年)三十八歲。
一、正月丁卯,命工部造寶船四十八艘。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五)
二、二月丁未,命浙江金鄉等衛改造海運船二十三艘。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五)
三、六月,詔罷北京諸司不急之務,及買辦,以蘇民困。流民采歸者,複三年。
(《明通鑒》卷十五)
四、八月,下詔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監國,親王止離皇城一程迎候。官吏軍民於境內朝見,非經過之處毋得出境,凡道途供應皆已節備,有司不得有所進獻。尋命禮部頒巡狩禮,並行直省,凡有軍事及四夷來朝與進表者,俱達行在所,小事達京師啟動皇太子奏聞。
(《明通鑒》卷十五)
五、八月,命中官張原送暹羅貢使還國,賜王幣帛,令厚恤被殺者之家。九月,鄭和使其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羅傳》)
六、八月,浡泥國王來朝,至京。十月,卒於會同館,諡曰恭順。立碑建祠,致祭。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浡泥傳》)
七、九月癸酉,遣太監鄭和等賚敕使古裏、滿剌加、蘇門答臘、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小柯蘭、南巫裏、甘巴裏諸國,賜其國王錦綺紗羅。
(《明成祖實錄》卷五十九)
八、十二月丁酉,遣中官張謙、行人周航護送嗣浡泥國王遐旺等還國。並封其國鎮山為長寧鎮國之山,禦製碑文,勒於其上。(《明成祖實錄》卷六十,《明史》卷三百二十五《浡泥傳》)
九、是年浡泥、暹羅、榜葛剌、馮加施蘭、爪哇、琉球中山、山南入貢。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七年己醜(1409年)三十九歲。
一、正月己酉,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歲以正月十五日及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著為令。
(《明成祖實錄》卷六十一)
二、二月甲戌朔,鄭和勒刊錫蘭山寺供施碑,以崇皇圖之治。
三、二月甲戌朔,封南海神為寧海伯。時遣使往諸番國,神屢著靈應,故封之。
(《明成祖實錄》卷六十一)
四、二月壬午,車駕發京師,皇太子監國。命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金忠、右春坊大學士黃淮、左諭德楊士奇留輔太子。戶部尚書夏原吉、右諭德金幼孜、翰林學士胡廣、右庶子楊榮扈從。三月壬戌,車駕至北京。
(《明通鑒》卷十五)
五、三月,以夏原吉兼署行在禮兵二部及都察院禮部尚書,越羾兼署行在刑部侍郎,方賓晉本部尚書兼署行在吏部。
(《明通鑒》卷十五)
六、是年鄭和等第二次奉使還,複第三次奉命出使西洋諸國。
(《長樂天妃靈應碑記》)
七、是年暹羅送歸逃人何八觀等,命張原□敕幣獎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羅傳》)
八、是年滿剌加、古裏、占城、蘇門答臘,琉球中山、山南入貢。暹羅、榜葛剌入貢者再。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八年庚寅(1410年)四十歲。
一、鄭和等第三次出使西洋諸國。
二、二月戊戌,帝將親征,命皇長孫瞻基留守北京。命戶部尚書夏原吉輔導,兼掌行在部院事。丁未,車駕發北京,學士胡廣、庶子楊榮、諭德金幼孜從。七月壬午,車駕至北京,禦奉天殿受朝賀。
(《明通鑒》卷十五)
三、十月丁酉,車駕發北京。十一月甲戌,車駕還京師。
(《明通鑒》卷十五)
四、是年浡泥、呂宋、馮嘉施蘭、蘇門答臘、榜葛剌入貢。占城貢象,琉球中山、爪哇、暹羅貢馬。琉球中山入貢者三。
(《明史》卷六《成祖本紀》)
永樂九年辛,卯(1411年)四十一歲。
一、正月辛未,升錦衣衛百戶馬貴為本衛指揮同知,錄其奉使西洋古裏等處勞績也。
(《明成祖實錄》卷七十二)
二、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其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