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1)

北京成為首都已有800多年曆史。作為一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800多年來,北京已從3000年前薊國的一個小鎮發展到今天一個龐大的現代化都市。

盡管北京人口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且20世紀末已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然而2013年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已近1900萬。與此同時,北京的“中心”優勢使每年近400多萬外來人口和數以萬計的企業、公司潮水般湧進了這座城市,而且還在增加。最終,這座遠離江河湖海的國際都市終因水資源的先天不足和人口、經濟的巨大膨脹,遭遇了城市生存和發展的最大障礙。

應該說,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幹旱一直橫掃北京。在北京曆史上作用非凡的泉水如今已銷聲匿跡,也許,我們常常站在異常幹燥的北京城的某一個地方納悶,北京為什麼這麼多地方叫“海”、“湖”、“澱”、“潭”?比如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前海、後海;昆明湖、團結湖、團成湖、太平湖、紫竹院湖、龍潭湖;海澱、高橋澱、洄澱;積水潭、玉淵潭、黑龍潭;還有三裏河、清河、南河沿、北河沿、東壩河、西壩河、六裏橋、玉泉路等,不勝枚舉。這麼多濕漉漉、水靈靈的名字難道是空穴來風?曆史上“河湖縱橫、清泉四溢、濕地遍布、禽鳥翔飛”的水鄉北京哪裏去了?

北京多年靠著密雲水庫、官廳水庫兩盆水。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在向北京人提供了400億噸生命之水後,它滿目瘡痍了,連年的幹旱使它常常降到死庫容以下,即使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持續幹旱、許多水庫塘堰幹得亮了底之後,水量已降到死庫容的官廳水庫還堅持著向北京供水。它戎馬倥傯了近半個世紀以後終於躺下了,因水量不足加之沿途的工業生活嚴重汙染,原本每年向北京提供19億噸水到1997年隻剩1億多噸汙染水。

北京人偌大的一個水盆就這樣說沒就沒了!

而這時的母親河永定河呢?自官廳水庫建成後,永定河上共修了3座大型水庫,19座中型水庫,28座小型水庫,層層建壩,層層攔截,最終,北京的母親河斷流了,幹涸了,一個生命之河死亡了。

永定河原名無定河,因為它水太多太大,四處流溢泛濫,是康熙皇帝為它賜了名“永定河”,寓此河永久安瀾,造福京畿。永定河上曾有許多與水有關的著名文化景觀,其中“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何等讓人銷魂,“輕看一線盧溝水,來到燕門橋上觀”、“河聲流月漏聲殘,咫尺西山霧裏看”,說的就是盧溝橋上橋下水月相映的美景;“橋上客,紛如織。橋下水,水長流”,說的是“前旅遊時代”的遊玩,人們如織般到盧溝橋上看水賞月,何其蜂擁。

現在呢?永定河早已幹涸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一直水資源緊缺,為了滿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幾乎全部引入市區,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裏的河道長年斷流,河道兩邊土地沙化,又因沙石采盜猖獗,致使河道內溝壑遍布,河床裸露,每到冬春季節,西北風順河而下,京城頓時風沙彌漫。由於根本無水補給永定河,加上嚴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區第四紀地下水已經全部抽幹,永定河的生態係統已經受到嚴重破壞。昔日的“盧溝曉月”已經不再,飽經700多年風雨滄桑的盧溝橋,孤寂而衰敗地架立在荒草萋萋、流沙滾滾的永定河床上。人們隻是在想起那場戰爭時才偶爾想起它,唯獨橋欄上700多尊石獅閱盡了人世滄桑。

2011年5月,北京水資源再度告急——人均水資源量降至僅有100立方米。這個數字極為恐怖——僅是中東沙漠國家人均水量的三分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