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將政黨政治放置於一個“生態環境”中進行考量時,我們可以發現,政黨政治以及自身的複雜結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因而也是一個開放的係統,其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彼此相互作用。政黨政治動態變遷融於特定的社會生態環境中,主要包括:作為外圈的社會文化係統;作為內圈的社會經濟係統;作為交叉圈的國際環境係統。環境的各圈層彼此聯係、相互交叉,影響政黨政治的結構、功能和運行,使政黨政治與不斷演變的環境調適以實現動態平衡和協調穩定發展。當然政黨政治也會不斷改變和利用環境,促使他們朝著有利於政治製度穩定和發展的方向演化。一方麵,政黨作為特定的國家社會生態環境的產物,是在與動態的社會生態環境的聯係中演化的。政黨製度所真正脫胎的母體——特定的政治、經濟特質,賦予了特定政黨以靈魂和精神,而特定的社會生態環境則賦予了政黨以具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方式;社會生態環境製約著政黨的生成和演變。另一方麵,在整個社會生態環境中,政黨作為一定階級的政治組織,其重要作用之一就在於向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諸係統輸入它集中了一定階級利益的要求和主張。通過政黨的影響力,來維護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可以說,政黨是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與特定國家的社會生存環境,即政治係統、經濟係統、文化係統以及曆史發展過程和曆史傳統相適應的。
本書力圖沿著曆史的線索,追溯1949年後,台灣的政黨發展曆史。本書展示的不是孤立的政黨活動,而是結合台灣獨特的地理、民俗、社會、文化等,在台灣社會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和認識台灣政黨。鑒於台灣特殊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特征,本書將以在台灣活動的重要政黨及政策為研究對象,在梳理台灣政黨發展脈絡的基礎上,結合其社會文化特征加以論述,同時用一般政黨理論進行對比,以說明台灣政黨的發展是在其社會政治形態發展中形成發展的,今後也必將隨著以兩岸關係為核心的社會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基於以上認識,本書嚐試在運用政黨生態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分析的方法,將台灣政黨政治放置於台灣社會生態環境之中,考察島內政黨政治與社會生態環境各係統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它們的相互作用,尋求台灣政黨政治產生的深層根源以及變革、完善的具體方式;力圖把握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脈絡、探討其發展規律。
政黨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每個政黨的產生和興衰以及社會政治地位的變化,皆與其所代表的階級之政治、經濟、文化及所處社會環境的狀態,即其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有直接的關係,這種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在本文中被稱為生態。政黨受其所處的政黨生態的製約並反作用於這個生態環境,本書所要研究的正是台灣各時期各政黨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及其互動。在國民黨退台以後,最典型的是國民黨的生態變化。因此,以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和下野的曆史為線,牽帶了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社會政治生態的演化。
政黨政治存在於特定的社會生態環境中,與社會生態環境密切聯係,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互調適,維持平衡,共同促進社會的全麵發展。
(一)政黨政治與社會經濟係統
經濟係統是指政黨政治存在的社會經濟製度、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實際狀況的總和。而政黨政治在現代社會則突出反映了占主流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經濟係統作為生態環境的要素與政黨政治的互動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經濟係統對政黨政治產生決定性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發展。政黨政治是上層建築,因此,經濟係統必然對作為上層建築的政黨政治發揮決定性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經濟結構決定政黨政治的結構和功能,特定時期的政黨政治結構和功能必定與特定時期的經濟結構相適應;其二,經濟戰略的選擇、實施決定政黨政治建設,任何政黨政治的發展和建設都是圍繞經濟戰略目標而展開;其三,經濟發展為政黨政治提供合法性基礎,保證政黨政治不會在社會動亂中被軍人或獨裁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