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1)(1 / 3)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在美國的援助和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準備,於1946年6月發動內戰,向解放區進行全麵進攻。然而,經過幾年的較量,國民黨在軍事上步步失利;政治上遭到了全國人民及中間黨派的反對;經濟上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在大陸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而共產黨則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隊400餘萬人,並於1949春天年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在政治上團結全國人民及多數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國民黨形成夾擊之勢。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從而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蔣介石集團於1949年底黯然退據台灣,在“反共複國”的口號下與大陸長期對峙。

國民黨退台後開始的“改造運動”,強化了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控製,使其在台灣站穩了腳跟。從1957年10月的國民黨“八全”到1969年3月的“十全”的12年間,國民黨強化了政治、黨務和文化上的專製,集中力量解決了“經濟自主”問題。通過經濟5期“四年計劃”和一係列振興經濟的措施,台灣經濟取得騰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個時期是國民黨政權相對穩定的時期。

第一節退台前的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一度是中國的第一大政黨,為中華民族的進步曾做出過曆史性的貢獻。但由於複雜的曆史背景、文化淵源,特別是隨著國民黨的變遷,其代表大地主、大官僚資本利益的本質,使它逐漸走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對麵,最終被曆史所拋棄。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建興中會。1904年前後,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革命團體。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團體,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為總理,孫中山還為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即以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為宗旨。這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的正式誕生。

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發動的武昌起義獲得成功後,實現了推翻清王朝統治的目標。1912年1月成立了中華民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果實後,同盟會內部發生分化。1912年8月,在宋教仁等人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聯合其他政黨,正式組成國民黨。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國民黨人組織並發動二次革命,但因實力不濟終被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逃亡日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孫中山在上海以中國國民黨取代中華革命黨,繼1917年護法失敗後,於1920年7月再次舉起護法大旗。然而,由於陳炯明的叛變,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孫中山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得到了共產國際和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同情和讚賞。在他們的幫助下,孫中山改組了中國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形式,領導了中國國民革命,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建立廣東革命根據地,成立廣州國民革命政府,組建了國民革命軍。並於1926年7月正式進行北伐戰爭,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部隊,取得空前的勝利。工人階級的武裝起義、農村大革命和北伐戰爭把中國國民革命推向高潮,嚴重地動搖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

國共合作以後,國民黨的代表性雖然相對廣泛,但政治上極不穩定,這是其一黨的特征。當時它的右派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中國的民主革命,一直在從事分裂國共合作的活動,並在孫中山逝世後成立了“西山會議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右派也開始製造事端,破壞國共合作,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壟斷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蔣介石分裂國共合作的意圖日益顯露。在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和江浙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1928年12月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國國民黨從形式上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中國曆史從此開始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國民黨一黨專製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