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五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2)(1 / 3)

(三)軍事方麵

連續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戰爭使國民黨軍隊遭受重創,陸續潰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雖號稱60餘萬,但卻皆為殘兵敗將。當時,國民黨的海軍雖有官兵3.5萬人,艦艇約50艘,但缺乏維修零配件,真正能作戰的艦隻寥寥;盡管空軍有兵員8.5萬餘人,各類飛機400架,但和海軍麵臨著同樣的困境,零配件、燃料皆不敷用,汽油的儲存量僅夠兩月之需,且這些兵力分散在東南沿海島嶼,戰線過長,補給困難。

(四)“外交”方麵

國民黨退據台灣後,隨之退台的外國使節寥若晨星,連一向對蔣持支持態度的美國政府也急於從中國內戰中脫身,采取了棄台政策。是時,美國隻在台灣設立了一個“總領事館”,且一再下令撤退在台僑民。1950年1月,美國國務院向駐外使館發出機密備忘錄,訓令所有館員,台灣失守是遲早的事情,要求他們將這種損失減輕至最低程度。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文告聲明:“此時此刻,美國無意取得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也無意動用軍隊幹涉,美國不會介入中國國內衝突。同樣,美國政府不會提供台灣軍事援助或顧問”,並凍結了對台灣的經濟援助。與此同時,英國則為保自己的在華利益,率先表示欲與蔣氏政權斷絕“外交”關係,並不顧美國的反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從而帶動了英聯邦國家相繼對中國的承認。蔣介石政權在聯合國中的代表地位也受到影響。自195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致電聯合國秘書長及安理會各國代表,要求取消國民黨在聯合國一切機構中的代表席位、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時起,在聯合國內圍繞中國的合法代表權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蔣介石當局的代表席位朝不保夕,台灣當局在“國際”交往中空前孤立,“舉世竟沒有一個同情台灣的人”。

(五)民意方麵

“省籍”(在台灣指的是:本省籍——“台灣”籍與外省籍——“大陸”籍的區別)矛盾加劇了社會震蕩。自1945年10月台灣光複後,國民黨大批內地軍政人員以征服者的姿態“接收”台灣,占台灣人口15%的外省籍人統治著占台灣人口85%的“本省”居民,加之實行完全錯誤的政經政策導致民怨沸騰,並激化出“二二八事件”這樣的政治風暴。國民黨對“二二八事件”的殘酷鎮壓,又進一步加劇了自身與台灣民眾的矛盾,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動蕩。

綜觀國民黨退台之初的統治局勢,可謂“風雨飄搖”,國民黨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心向背等各個方麵皆危機四伏,“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禱,或許會出現扭轉命運的奇跡”外,別無他策。

二、國民黨的“改造運動”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支持使國民黨在台灣的危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國際”地位有所“回升”,島內局勢開始有了轉機。國民黨為實現所謂“反共複國大業”,一方麵企圖借助外力,依靠美國;另一方麵加緊整肅內部,強化國民黨一黨專政和特務統治,興起了所謂的“改造運動”。

(一)中國國民黨“改造”的內部原因

國民黨退據台灣後,蔣介石對其在大陸的失敗“痛定思痛”,做了較為深刻的反省。他認為,國民黨大陸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民黨自身的失敗,即政治上的失誤、國民黨的墮落、黨員信仰動搖、黨內各級組織鬆懈、黨員教育缺乏。正因為如此,蔣介石下決心改造國民黨,並視國民黨的改造是“起死回生”、“刻不容緩”的急迫任務,是穩定並控製台灣的關鍵。蔣介石此次的認識與過去相比,有極大的提高,空前深刻,但是,其反省還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政治上逆曆史潮流而行,經濟上忽視民眾利益,為剝削階級服務。這些深層次的原因,蔣介石並沒有認識到。國民黨此次改造,究其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

1.派係傾軋,組織瓦解日益嚴重

第一,許多追隨蔣介石多年的黨國要員競相逃往海外,組織漸趨瓦解。如蔣介石的大舅子、中國富豪宋子文於1949年1月24日辭去廣東省政府主席職務,攜妻子轉道香港去巴黎“治病”,6月9日抵達美國,從此在美定居。蔣介石的連襟、中國頭號斂財專家孔祥熙於1948年與蔣不告而別,和夫人宋靄齡在紐約鄉間自家別墅中過起了流亡生活。孫中山長子、前行政院長孫科辭掉所有職務,舉家逃往香港,後定居美國西海岸。熊式輝和後任台灣駐美“大使”的沈劍虹滯留香港。非嫡係的國民黨要人張發奎、龍雲滯留香港。此外,有許多要人逃亡,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