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五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9)(1 / 2)

1949年,隨著國民黨黨、政、軍整套係統退據台灣,在“外來”強大政治、軍事力量的影響下,剛剛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一夜之間被國民黨的龐大體係所籠罩,國民黨成為台灣社會的主導者,台灣社會各方麵的發展從此受國民黨製約而展開。

一、島內一黨專製形成

專製集權必然形成統治手段上的暴力化,這在國民黨退台初期表現得十分明顯。國民黨強權性的統治特點,使得台灣不可能有結黨的自由。同時專製統治所帶來的家長式管理,也必然形成家庭式的經濟模式。那時的經濟發展程度,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也為家庭式的經濟模式提供了存在的根本基礎。這種狀況下,社會不能也無需與外界發生本質的聯係。因此閉塞與落後同時相生,一旦消除落後、閉塞自然被淘汰,專製集權也必定受到衝擊。在台灣政黨政治產生以前的政治生態中,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組織的自發興起與迅速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

國民黨退台後,以“中華民國正統”身份“自然”地代表了全台灣,以“萬年國代”剝奪了台灣人在政治上的參與權利,全麵掌控了台灣自上而下的全部政治行政係統。同時,通過國民黨“改造運動”,加強了國民黨情治係統、黨務係統,將國民黨的勢力滲透到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同時蔣介石借改造之機,清除異己,確立了自己的“終身總統”地位,發展了“太子黨”的力量,使台灣成為清一色的蔣家天下。在國民黨的高壓獨裁和力行“黨禁”中,台灣完全形成了國民黨一黨專製的局麵,中國青年黨和中國社會民主黨淪為政治點綴,成為毫無價值、可有可無的“花瓶黨”。

二、海峽兩岸對峙開始

國民黨蔣介石當局執掌台灣後,推行“反共複國”政策,將全台灣人民都置於祖國大陸的對立麵,開始了台灣——大陸對峙的政治軍事局麵。一方麵,國民黨軍隊在台灣大量駐屯,設置防區,將台灣事實上變為國民黨的軍事基地,將整個台灣籠罩在戰爭陰霾之中;另一方麵,國民黨政權實行“海禁”,切斷了台灣同祖國大陸的一切聯係,在政治上強化反共宣傳,醜化大陸共產黨政權,在經濟上斷絕同大陸的一切經濟貿易往來,使台灣真正成為“汪洋中的一座孤島”。

此時的海峽兩岸炮聲不斷。由於兩岸的對峙,使得島內的專製統治得到了生存的理由,也使得島內的政治生態處於保守的穩定狀態。

三、美國影響進入台灣

退台的國民黨在維持一黨專製的同時,不論經過怎樣地“改造”,其代表曆史上沒落的政治勢力的本質沒有改變,因而極具對外來強勢的依賴,尤其是對美國的依賴。美國不僅由於曆史上對國民黨的支持和強烈的反共意識形態,使得它和逃竄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政治、軍事勾結成為必然趨勢,更由於台灣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得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其全球戰略的考量,從國民黨退台伊始便意識到加強美台關係的重要。美國控製台灣,像在中國大陸上楔了一顆釘子,可極大地遏製中國的發展、牽製中國的力量,北可觸及朝、日、韓,南可控製馬六甲海峽,又能有效地保護西太平洋航線,平衡蘇聯在遠東的影響。因此進入並影響台灣是美國必然的選擇,保持台海的不戰不和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隨著國民黨政權進駐台灣,國民黨的主要後盾——美國也同步而入。從此台灣社會各方麵深受美國的影響。國民黨為了在社會主義風起雲湧的大潮麵前生存,也隻能依靠美國的支持。美國在為台灣國民黨當局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的同時,也將美國的價值觀念、文化意識、經濟發展模式和先進科學技術帶到了台灣。雖然在國民黨政權的壓製下此一階段美國式的民主自由精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在台灣沒有清晰地顯露出來,但是隨著台灣與美國各方麵聯係的日益加強,尤其是經濟往來的加強,台灣社會已經有了淡淡的美國印象,這深深地影響到以後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諸方麵的發展。

四、親日情緒初步顯現

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雖未讓所有台灣人“皇民化”,但必須承認其殖民政策對日本而言,“成績”是明顯的。這份“成績”在經過複雜的曆史矛盾過程,在國民黨退台後開始顯露,至今依然產生著影響。“台聯黨”主席蘇進強2005年4月赴日本公開參拜靖國神社;“陸委會”主任委員吳釗燮談到大陸2005年4月發生的青年學生抗日遊行時,毫不避諱其親日態度說:“台灣曾被日本殖民統治,有部分台灣人認為日本殖民期對台貢獻比國民黨來台還多。但也有部分後來才由大陸來的台灣人,因為曾受過日本侵華的傷害,所以有另一種看法”;李登輝則公開表示自己曾是日本人等等,無一不是當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