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1)(1 / 3)

通過“改造運動”,國民黨內的派係山頭基本上被削平。蔣介石對台灣地區的黨、政、軍高層人事安排力得到強化,經濟得到發展。此時是退台後國民黨政權相對穩定的時期。

但隨時間的推移,國民黨不得不麵對許多來自島內外的挑戰,如難以理政的“萬年國代”發生危機,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呼聲日漸高漲。尼克鬆訪華與國民黨當局被逐出聯合國,以及許多國家紛紛棄台而去,使國民黨當局的“國際生存空間”日益局促。這些都不斷威脅著國民黨的一黨專製和寡頭政治,它被迫“暫退”,以應付局勢的變化和來自各方麵的挑戰,國民黨對其組織機構和人事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開始了黨務革新和行政革新,並全麵推行本土化政策。

台灣經濟經過“黃金時期”的快速發展,大量中小企業湧現,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得擁有大量社會財富的新興階層要求取得政治權利與地位,以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新興的中產階級如知識分子、中小企業主,對官僚資本和私人壟斷財團控製經濟、對國民黨專製統治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參與政治。經濟與政治的多元化傾向,使黨外勢力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出現了以“美麗島事件”為代表的黨外運動,開放“黨禁”的呼聲漸高。

第一節反對國民黨獨裁的鬥爭

國際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對外交往的頻繁,必然會帶來各色人等在政治上的訴求。這種訴求在當時的集中表現,就是反對國民黨的一黨獨裁統治。這種訴求的曆史作用即是為島內其他政黨的出現而做出的政治、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一、反對一黨獨裁的《自由中國》

國民黨退據台灣後,很快確立了國民黨的一黨專製和蔣氏家族的獨裁統治。蔣介石通過對國民黨的改造以及一係列的整頓和清洗,將異己力量壓製下來:根據“戒嚴法”實行“黨禁”,不準國民黨以外的人士組黨,借以壓製黨外反對力量;通過修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蔣介石在不“修憲”不“違憲”的情況下做了終身“總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民黨蔣介石在台灣獨斷專行,不僅剝奪台灣人民的行動自由,而且還限製他們的言論自由。國民黨控製了島內所有的輿論工具,無論任何人,隻要有不滿國民黨當局的言行,就會立即被扣上“共匪同路人”的大帽子而受到處置。從1949年至1952年三年間,被蔣介石國民黨當局以“匪諜”、“共黨人員”名義槍斃者就達4000人左右,而被以同罪判處有期、無期徒刑者更有8000至10000人,有的刑期竟達三四十年,至於被秘密處決者則無從統計。蔣介石排斥異己、當“終身總統”、實行白色恐怖、獨裁專製的種種做法,引起了台灣民眾的強烈不滿。盡管國民黨如此這般殘害持有異議的台灣民眾,但仍有人甘冒砍頭之險,站出來對蔣介石發難,替台灣的民眾說話。其中最突出者之一是“外省人”雷震及其《自由中國》雜誌。

雷震,字儆寰,1897年生於浙江長興,國民黨元老人物之一。1916年,雷震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讀書。1917年,經由戴季陶和張繼的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27年回國,曆任浙江省第三中學校長及法製局編審、考試院編譯局編撰兼中央軍事學校教官、中央大學教授等職。1931年當選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委員,任書記長及常務委員。“九一八事變”後,發行《中國新論》雜誌,編印《非常時期叢書》。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市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1933年任教育部總務司司長。抗日戰爭期間,曆任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秘書兼議事組主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國防最高會議財政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經濟動員策進會主任委員、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等職。抗戰勝利後曆任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國民大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行政院法規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防經費策劃監理委員會秘書長、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會顧問兼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49年8月,雷震去台灣後,曆任國民黨設計委員會委員兼《香港時報》管理委員會委員及秘書、台灣“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政委、《自由中國》半月刊社長、“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央銀行”監事、台灣雜誌協會會長、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中(台)日文化經濟協會”幹事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