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六七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4)(1 / 3)

蔣經國的上述舉措開啟了國民黨“本土化”的曆史轉變進程。此番革新,涉及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台灣的社會政治矛盾,鞏固了以蔣經國為核心的領導集團的最高統治地位,使蔣經國減輕了老輩人物所施加的種種壓力,擺脫了其父的影子,加強了“太子係”的陣容,形成了以蔣經國為核心的“中生代”領導集團。這次改造,緩解了台島內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國民黨在台灣的法統地位得以延喘。同時對在野反對派的態度有所改變,在無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範圍內,蔣經國開始小心翼翼地變60年代的高壓政策為比較寬容的政策。當然,在向寬容化演進的大趨勢下,仍不時有高壓的政策出現。

蔣經國的革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當然,蔣經國時代對國民黨的改造是有局限的。促成此次改造的客觀因素是台灣麵臨的嚴峻局勢,主觀因素是為加強蔣經國為核心的權力統治。改造是在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前提下進行的,目的是維持國民黨在台灣的偏安局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台灣內擾外挫的局麵。

從另外的角度說,蔣經國的所有革新措施,同時也在葬送著國民黨過往的政治生命。台灣政治生態的發展趨勢是呈現多元化,趨向多黨競爭。蔣經國是始作俑者,別無他擇;黨外政治勢力的出現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蔣經國的“革新保台”是台灣邁向政黨政治時代的前奏。

第三節黨外勢力的興起與壯大

在全國民黨範圍內開展的“革新保台”運動,既是黨外勢力鬥爭的結果,也是黨外勢力後來發展的條件。從此之後,島內的反對勢力發展壯大,並最終形成了終結國民黨一黨統治的反對黨。在此過程中,期刊雜誌等文化傳媒,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文星》雜誌反對國民黨文化專製的鬥爭

《文星》是一個側重於學術文化的綜合性月刊,1957年11月15日由肖孟能夫婦創刊於台北,到1965年12月1日被禁刊為止,《文星》共存在了8年,出刊68期。創刊初始,其宗旨為“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主要介紹文化和生活方麵的知識,聲稱要像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和胡適主辦的《新月》一樣,讓《文星》能夠引導新一代的文化運動。

《文星》雜誌隨著李敖的激揚文字而一舉成名。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生於哈爾濱,1936年隨全家遷至北京。在北京讀完小學後,1948年秋考入北京市第四中學,1949年1月轉入上海緝規中學。1949年4月,隨家遷居台灣,並跳班考入台灣省立台中第一中學二年級。中學時代的李敖,對台灣“中央集權、整齊劃一”的教育體製極為不滿。他博覽群書,吸取了豐富的知識,深感當時的教學方法、課程安排弊病很大,扼殺了青少年思想和個性的發展。在讀完高二後,他便休學在家,繼續廣泛讀書。1954年夏,李敖以同等學力考入台灣大學法律係。但大學的情況比中學更令人失望。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隻會抄抄筆記,背背講義,很少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讀了不到一年,他又休學在家讀書。不久後,他再次考入台灣大學曆史係。1959年,他從台大曆史係畢業,開始服預備役。1961年2月,李敖結束軍役,回到台北,同年夏考入台大曆史係研究所。

李敖有很強烈的反傳統思想,特別是對“傳統倫理教育”厭惡至極。他關心社會,覺得自己對社會有某種特殊的責任。於是,他以犀利的筆鋒,流暢的語言,揭露社會的黑暗與醜惡,他因而成了60年代台灣文壇上反傳統派代表人物。自1961年起,李敖大量投書於《文星》雜誌,對傳統思想及傳統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

李敖外表斯文,但性格堅韌、思想敏銳,狂放不羈,他以其特立獨行和憤世嫉俗的表達方式,對傳統和傳統勢力猛烈開火。他要在“環境允許的極限下,赤手空拳杵一杵老頑固們的駝背,讓他們皺一皺白眉,高一高血壓”。就這樣,大量反傳統的,帶有“狂放”和“憤世嫉俗”氣概的文字從1961年即《文星》雜誌問世的第四年起,不斷出現在這本雜誌上,使台灣文化界和政界引起一次次震動。《文星》雜誌也因此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刊物,並一改過去“生活的、文學的、藝術的”宗旨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的刊物,她以思想和藝術為主,間或涉及社會生活和政治,在台灣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