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1)(1 / 3)

1971年,國民黨當局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此後中美關係解凍、中日建交,國民黨當局在“外交”上節節敗退。經濟方麵,世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世界經濟持續不景氣。而台灣的經濟卻繼續發展,社會階級結構的多元化、中產階級力量的增加,使台灣民眾的維權、參政意識日漸提高,反國民黨獨裁的呼聲此起彼伏,國民黨當局處於內外交困之中。蔣經國“受命於危難之間,組閣於多事之秋”,登上“總統寶座”。為保國民黨的統治地位,蔣經國除了推出一係列“政治革新”政策,進行黨務革新之外,不得不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這些措施有利於維持蔣經國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有益於台灣經濟的發展。這些措施使台灣的社會政治生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即結束了國民黨一黨專製,實行多黨競爭的政治轉型時期。台灣社會進入國民黨統治台灣的後期。

經濟、政治、思想以及社會民眾的情緒氛圍,使當時的台灣社會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成立的條件。形形色色的政黨紛紛建立,民進黨是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政黨,並終於成為對執政的國民黨威脅最大的反對黨。從大的深層次背景看,民進黨的產生是台灣現代化過程中各類諸如民主與專政矛盾、省籍矛盾、統“獨”矛盾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其中反對國民黨一黨專製、爭取民主政治的鬥爭是主要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國民黨“政治革新”政策

上世紀70年代末,台灣當局在政治上遭受到嚴重的衝擊。中美、中日的建交,大大地壓縮了國民黨當局“外交”空間。島內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台灣社會“多元化”發展趨勢,使黨外勢力蓬勃發展,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呼聲此起彼伏。處於內外交困的蔣經國,為了保住國民黨的統治地位,除了推出一係列“政治革新”政策,進行黨務革新之外,不得不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這個時期大陸政治經濟形勢好轉,全國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各方要求實現祖國統一和兩岸通商往來的呼聲高漲。國民黨對大陸實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一、海內外的民主浪潮與政治多元化趨勢

20世紀70年代,國際政治呈現出民主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開始了“第三波民主化”時期。在東亞地區的民主化的潮流中,韓國全鬥煥獨裁政權與菲律賓馬科斯獨裁政權垮台,台灣的國民黨當局的獨裁統治愈顯孤立,更遭世人的反對和批判。

國民黨當局的孤立,既有東亞民主化潮流的影響,也有來自美國的壓力。美國一向對國民黨的強權政治持批評態度,鑒於蔣介石在大陸獨裁統治的失敗,美國逐步地用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對國民黨當局施加影響。在經濟上鼓勵台灣當局發展私人資本,政治上促使台灣當局仿效美國實行民主,並支持台灣民權運動的在野勢力。1979年1月,美國與台灣“斷交”,但美台關係依然存在,甚至在很多方麵還有所加強。如美國通過《與台灣關係法》,繼續幹涉中國內政,公開從經濟、軍事、政治上支持台灣。但美國要台灣建立民主與法製社會的用意是明確的。1984年“江南命案”使美國政府利用此事加強了這方麵的壓力。台灣在美國對抗蘇聯的全球戰略中,是亞太地區一顆備用價值很高的棋子,美國成為國際上最為關切台灣“政治革新”走向的國家,蔣經國不能長久地置美國的態度於不顧。

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是社會變革中最基本的因素,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必然帶動社會其他各方麵的發展和變化。台灣的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動,進而影響了政治層麵和社會生態的變化,台灣走上民主化道路的趨勢已見端倪。其社會生態的主要表現是:

(一)勞工階層的壯大

經濟的發展使勞工人數急劇增長。到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勞工階層已成為台灣人數最多的一個階層。而在7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勞工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新一代勞工,其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明顯高於上一代,他們的自我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與日俱增。這就導致以勞資糾紛為主要內容的勞工民主運動開始萌芽,並在80年代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