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當局被迫開放“黨禁”,標誌著國民黨一黨獨裁專製統治的開始解體和台灣政黨競爭時代的來臨,台灣社會開始由極權政治逐步向政黨政治過渡。在解除戒嚴和開放“黨禁”之後,台灣已由一黨專製走向多黨政治,台灣各類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台。到1987年底,先後成立的政黨已有“民主進步黨”、“中國自由黨”等10多個。國民黨力圖通過製定或修改一係列法規,將反對派勢力納入“議會競爭”的軌道,已經是國民黨的一廂情願。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時代即將結束,“一黨優勢,多黨分立”的時代已經開始,民進黨的成立以及成為國民黨的競爭對手就是最好的說明。
三、國民黨反共拒和的“三不政策”
退台後的國民黨所處的政治生態中,存在著如何處理兩岸關係這一重大問題。幾十年來,兩岸在統一還是分裂、和平統一還是武力對峙問題的處理上,曲折變化、反複不定。國民黨作為控製全台灣的執政黨,對兩岸關係的態度,係立黨的基本政策之一。退台初期,國民黨主張“反共複國”,這與其一黨獨裁、堅持“法統”地位的姿態相一致。但隨著其政治地位的動搖,在調整對內政策的同時,在對兩岸關係的態度上也在發生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的50多年,對台政策經曆了較大的變化發展過程,以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為轉折點,大致可分成兩個階段,即前期的“武力解決”及後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製”。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指出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將“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並宣布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通過商談,結束雙方之間的對峙狀態,雙方盡快實現“三通”。與此同時,鄧小平在接見美國記者時也重申:“我們力求用和平方式來實現台灣回歸祖國和完成我國的統一”,並提出“一國兩製、和平統一”的對台方針。又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使對台政策更加成熟,不僅貼近台灣人心,也更加符合台灣實際。改革的成功導致經濟的迅速增長,大陸經濟建設成就舉世公認。此種形勢已無可阻擋地推動著兩岸經濟貿易的往來與合作。兩岸民間交流不斷擴大,官方、半官方的接觸不斷增多,經貿往來在互得、互惠、互補的原則下迅速發展,不僅使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在大陸找到了合適的市場,台商到大陸投資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地區逐漸延伸,而且使兩岸的合作向高科技、深層次、全方位、多渠道發展。這些就迫使台灣當局放寬對兩岸交往的限製,緩和兩岸的緊張關係。
對於大陸“一國兩製”和實現“三通”的主張,國民黨當局不願放棄所謂“反共複國”的基本政策,因而一直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強硬立場。進入20世紀80年代,台灣生存的內外環境更加艱難,“不安全感”增強。而大陸的政策,已在台灣民間和海外華人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隨著島內黨外勢力的迅速崛起,抨擊國民黨的僵硬政策,要求變革。台灣人民要求實現“三通”的願望日趨強烈,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強烈呼聲對台灣當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國民黨在島內外的壓力下,不得不開始調整其對大陸的政策,逐步采取了一些鬆動的措施。在這種背景下,國民黨逐步放棄“反共複國”政策,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論”。
在不放棄“三不政策”的前提下,開始放寬對大陸宣傳的尺度及對和平統一問題的輿論控製,逐步鬆動了對兩岸民間學術交流和間接貿易的限製。1984年1月30日,台灣當局宣布,台灣人員在“國際學術、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麵的會議和活動”中,可以與大陸人員接觸交往,還確定了積極的“不規避、不退讓、不畏縮”的活動準則。1985年7月,台灣當局麵對兩岸轉口貿易迅速發展的事實,迫於島內工商企業界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改變過去的“消極默許”態度,轉為采取“有條件的不幹預”政策,宣布轉口貿易“不接觸、不鼓勵、不幹涉”的“三原則”,表示台灣廠商隻要不違反當局的基本原則,“對轉口貿易不加任何限製”。台灣當局的這些措施,使兩岸關係出現曆史性的轉折,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從長期隔絕走向交往,從“隔海對罵”走向“同桌講話”,從經貿互不往來變為相互依存,使兩岸關係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