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進黨成立的政治經濟條件
民進黨的成立是台灣80年代經濟政治發展、海外勢力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成立有著一定的曆史條件和背景。
(一)台灣在70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新的政治力量
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結構的變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灣社會中中產階級興起,並占據了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中產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有不少的人到海外留學,接受美國等國家的西式教育,在政治價值觀念上,深受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的影響,從而造就了一批熱衷於西方民主和政黨政治的知識分子隊伍。他們強烈要求台灣實現民主,保護和實現自己的權益,積極地投身到各項社會運動中去推動台灣的民主化。
(二)台灣一黨專製的威權主義統治,從反麵激發台灣民主運動的生長
國民黨憑借其龐大的黨政資源,通過強化軍、警、憲、特等統治機器來全麵控製台灣社會,使得“憲法”賦予台灣民眾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各項權利受到壓製,甚至被剝奪。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以民主化訴求為核心內容的政治反對運動不斷興起。民進黨產生的政治背景就是反對國民黨一黨專製,爭取民主權利的政治運動。
(三)黨外勢力多年來組織反對國民黨運動
黨外勢力不屈不撓、敢於犧牲的精神是催生民進黨的精神動力。黨外勢力運動與民進黨的成立相互依托,黨外勢力運動催生民進黨,而民進黨的成立進一步推動黨外勢力運動。黨外勢力的發展一方麵迫使國民黨不得不改變以往的強硬姿態,另一方麵促使黨外勢力下定決心組織新黨。1986年9月成立民進黨,把黨外勢力運動推向高潮。
(四)省籍矛盾的激化
省籍矛盾作為台灣社會的一種特殊矛盾,不僅對一般社會層麵產生影響,也深刻影響著台灣政治的諸多方麵,民進黨的產生是台灣民主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但同時也是省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雖然國民黨當局在其統治的後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省籍矛盾,但是台灣本土許多民眾都希望自己有一天主宰自己的命運,自己當家做主,特別是隨著台灣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本省人越來越不能滿足於現有的經濟社會地位,希望能取得相應的政治地位。黨外勢力正是利用本省籍民眾的這種心態和情緒,以“台灣人出頭天”作為主要訴求,提出建立台灣人的政黨,以推翻國民黨外來政權的主張,吸引處於國民黨政權邊緣的本省籍民眾。黨外勢力利用國民黨失誤造成的省籍矛盾大打“省籍牌”,來吸引中下層民眾,特別是吸引許多沒有被國民黨本土化措施吸納進去的本省籍政治精英,使他們投向黨外勢力,成為黨外勢力的重要社會力量、民進黨的主要社會基礎。同時也成為“台獨”勢力的中堅分子。
民進黨成立後,明確地提出其基本的政治主張是:第一,實行美國式的自由政治團體,保障基本人權和“國民”主權,權力分立與製衡,“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獨立,政黨平等與自由,全麵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等。第二,聲稱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聯合,都沒有決定台灣政治歸屬的權利。反對國共雙方基於“違背人民自決原則”的談判解決方式。第三,強調台灣應采取彈性做法,重新加入聯合國,重返“國際社會”。將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列入“外交”之中,宣稱海峽兩岸應平等進行和平競爭。要求國民黨中止台海兩岸的對抗,實行“三通”來往。第四,經濟上主張維持穩定發展,機會均等,反對壟斷。要求建立均衡的經濟財政,尊重私有財產,積極創造民間投資環境,製定“符合社會主義”的財稅製度,縮小國民所得差距等。第五,文化教育上反對政治幹預,重視本土意識,吸收西方文化等。由上可見,民進黨的基本主張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它存在嚴重的分裂主義意識,一些民進黨重要成員曾公開主張將“台灣獨立”列入黨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