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政黨政治(3)(1 / 3)

全麵掌控輿論導向。民進黨當局不僅掌握公營媒體機構與《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等“獨派”媒體的輿論導向,還可以利用補助經費、提供廣告及貸款等手段操控商業媒體。如東森新聞集團、中天電視、《中國時報》等商業媒體為了獲得當局的補助、貸款與廣告業務,報道傾向開始逐步倒向民進黨。在民進黨當局的操控下,媒體在報道選舉新聞時不僅誇大對陳水扁有利的一麵,低調處理對其不利一麵,發表傾向民進黨的社論,對泛藍陣營則多采負麵報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水扁以“國家元首”身份出訪巴拿馬“過境”美國時,島內媒體更是大肆炒作、渲染陳“過境”取得的成功與突破性進展,大大拉抬了陳的選情。

建構了新的政商關係網絡。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部分工商界人士都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支持民進黨的僅為部分傾向“台獨”的大企業及中小企業主。民進黨上台後,不僅全麵“綠化”公營企業,一些長年支持民進黨的大企業、中小企業紛紛浮上台麵,成為“綠色新貴”,部分傾向國民黨的大財團也開始向民進黨靠攏、疏遠國民黨,一個以“扁政府”為軸心的新政商網絡逐步形成,為陳水扁謀求連任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掌握了司法工具。由於執政黨掌握了檢、警、調、法等“國家暴力”機器,民進黨不僅可以通過選擇性辦案打壓對手,並可以對部分有案在身的在野黨人士進行司法恫嚇。2004年大選前,陳水扁不僅積極重新偵辦2001年初已經偵結的“興票案”,試圖再一次打壓、抹黑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民進黨還針對“泛藍”的一些有案在身的“立委”、政治人物進行司法恫嚇,要求其“帶槍投靠”或不積極為連、宋輔選,否則難逃“牢獄之災”。相反,對於與李登輝難脫幹係的“新瑞都弊案”、“國安局密賬弊案”以及“拉法葉軍購弊案”等大案,為了避免在選前衝擊“扁李”關係,動搖“泛綠”陣營軍心,民進黨當局則極力避免案情向上發展,以免牽扯上李登輝。

(四)競選策略

為鞏固“基本盤”、搶攻中間票源、動搖“泛藍”軍心,陳水扁充分利用執政優勢,多管齊下、攻守並用,針對不同選民采用不同策略,以“積小勝為險勝”。

炒作統“獨”議題,拉抬競選聲勢。為鞏固基本支持者、轉移民眾焦點,以拉抬低迷的競選聲勢,陳水扁不僅明確將2004年大選主軸定調為“一邊一國對一個中國的決戰”,不斷拋出“一邊一國”、“公投立法”、“台灣正名”、“製定新憲”等“急獨”主張,並相繼發動聲勢浩大的“台灣正名”、“公投製憲”等遊行活動。這不僅有利於凝聚“基本盤”的向心力,激發其投票熱情,並起到主導選戰議題、轉移焦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抬了競選聲勢。

宣稱“拚經濟、大改革”,以造政績。為搶在選前製造政績、爭取中間選民回流,陳水扁早在2003年初就打出“拚經濟、大改革”的旗號。陳水扁一方麵推出了一係列的“擴大公共建設與就業”方案、5年5千億的“十大經濟建設”方案,還拋出兩岸直航“三階段論”及“評估報告”等等,意圖在短期內拉抬股市、刺激景氣。另一方麵,為重塑“清廉改革”形象,陳水扁2003年以來繼續沿用上次大選的“揭短”手段,大力偵辦“新瑞都開發弊案”、“拉法葉艦軍購弊案”、“國安密賬”等大案,以展現反黑金、懲腐敗的決心,挽回支持者信心。

通過“政策買票”收買人心。為拉攏選民,陳水扁大開政治支票收買人心。如將“老農津貼”由每月3000元提到4000元,將中低收入的身心障礙者的每月生活補助增加1000元,拋出多項減免助學貸款利率及增加獎學金的措施,宣布任內不向教師收稅。此外,為爭取地方鄉鎮市長、村裏長等基層“樁腳”的支持,陳還宣布2004年起將直接補助鄉鎮市150億元的“小型工程款”,承諾爭取發放“裏長津貼”、村裏長春節慰問金與出境考察費等。

分化、打壓“泛藍”陣營。陳水扁不僅將泛藍醜化為“外來政權”、“賣台集團”,將“泛藍”抹黑為“反民主、反改革”的“舊黑金勢力複辟”,還利用泛藍內部的整合矛盾見縫插針,竭盡挑撥、分化之能事。

整體來看,在2004年的大選中,民進黨基本上主導了選戰議題與節奏,並在一定程度上對特定選民產生了一定影響,拉抬了競選聲勢。島內多家民調顯示,投票前陳水扁與“連宋配”支持率的差距不僅日漸縮小,甚至偶爾還出現小贏局麵。這也為後麵的“槍擊事件”、“高費票率”等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