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政黨政治(7)(1 / 3)

1.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為島內政治人物訪問大陸破除心理障礙

由於島內“急獨”勢力和民進黨在選舉中操弄“統獨”民粹,推行“去中國化”路線,近年來島內政治人物對於與大陸接觸持謹慎態度,生怕一不小心被戴上紅帽子。同時,為贏取選票,選舉期間許多政治人物對於兩岸關係中的中國認同問題采取模糊和搖擺態度。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參加十屆政協三次會議,在民革、民盟、台聯組會議上發表講話,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指出:隻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也願意在雙方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尋求接觸、交往的新途徑。四點意見再次表明了反對“台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胡錦濤總書記的談話,在島內引發強烈反應,尤其是一些泛藍人士,認為大陸釋出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對台政策更趨靈活和務實,在評估島內主流民意希望改善兩岸關係的基礎上,開始消除被戴“紅帽子”的心理障礙,將規劃多年的訪問大陸提上了議事日程。

2.以法阻“獨”、反“獨”,以法促和、促統,給台灣當局和“台獨”勢力造成很大壓力

《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將大陸多年來的對台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明定了大陸處理台灣問題的底線,向全世界表明了大陸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給台灣當局和“台獨”勢力造成極大的震懾。《反分裂國家法》將台灣民眾和“台獨”勢力區分出來,希望與島內各界人士共同為改善兩岸關係而努力。《反分裂國家法》用大量的篇幅闡述和平統一的對台方針政策,具體表明推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途徑和策略,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誠意和決心。從這一角度看,《反分裂國家法》為島內認同“一個中國”、主張兩岸統一的人士提供堅強後盾,也給願意改善兩岸關係的台灣民眾以極大的振奮,間接促使連宋相繼訪問大陸。

(二)國民黨需要新的契機鼓舞士氣,提升政黨地位

2000年國民黨失去島內執政權後,其在島內的支持度一路下滑,影響力與日俱減。2004年“總統大選”當贏不贏,擊碎了國民黨收複失地的努力與企盼。

1.“扁宋會”動搖了國民黨在在野勢力的主導權地位

2004年12月台灣“立委”選舉,國民黨席位大幅增長,加上親民黨的34個席位,泛藍陣營取得了“立院”過半數的席位,基本止住了自2000年以來一直下滑的頹勢。國民黨希望藉此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發揮在野黨的主導作用。但2005年2月24日的“扁宋會”,顯露出親民黨欲與民進黨合作的跡象,使國民黨麵臨既失去執政權,又失去在野主導權的危機,若這一嚴峻的形勢繼續蔓延下去,國民黨前途堪憂。在島內政黨關係微妙變化的情形下,國民黨從改善兩岸關係入手,由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有利於化解危機,有利於增強其主導兩岸政策的能力,提升政黨地位。

2.黨主席選舉引發“王馬之爭”,使國民黨麵臨再次分裂的危機

隨著國民黨主席換屆日期的臨近,主席之爭日趨激烈,黨內兩位實力派人物“立法院長”王金平和台北市長馬英九各自擁兵自重,為爭取主席寶座展開激烈的競爭。因國民黨選舉機製及黨機器存在許多問題,王馬兩派曾為黨員投票權的界定、黨費交納截止日期的確定等問題存在極大分歧,雙方互不相讓。自王馬參選黨主席以來,島內部分媒體刻意放大王馬之間的矛盾,在輿論上似乎造成了國民黨正在撕裂的印象,對國民黨造成了傷害。7月16日黨主席之爭塵埃落定後,選舉引發的裂痕若無法及時消弭,在諸如黨產、黨工精減等問題處理上,新主席稍有不慎,即會引起黨內反彈,國民黨將麵臨再次分裂的危機。因此,黨內需要一位德高望重人物來扮演平衡和穩定的角色,連戰訪問大陸,有利於鞏固其在國民黨內的權威地位,有利於國民黨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