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政黨政治(12)(1 / 3)

一、台灣逐步走向兩黨政治格局

一方麵,台灣政黨政治將逐步向成熟的方向發展。波裔美籍政治學家亞當·普裏薩沃斯基認為,民主是一個政黨在選舉中失利的體製。這種選舉滿足三個條件,即選前的不確定性,選後之不可更改性和選舉的重複性。從2000年、2004年民進黨勝選以及2008年國民黨勝選來看,台灣的政黨選舉基本上符合民主選舉的三個條件,無論哪一個政黨失敗都基本平靜地接受了另一個黨勝選的現實,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或政黨通過非民主程序的方式去否認民選的結果,而且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重視在體製內解決問題,這是台灣政黨政治漸進成熟的表現。

另一方麵,國、民兩黨正麵和解的可能性更小,而對抗性則更趨激烈,台灣兩黨政治格局將更加明顯、更加強化。目前,台灣各小黨已經泡沫化,不得不分別向國民黨或民進黨靠攏,從而形成政治上的兩極,兩黨政治板塊已基本確立,兩黨政治的格局逐漸成形,越來越明顯。由於台灣的民主政治運作還遠不規範,政黨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依然嚴重。比如挑唆族群矛盾、“台獨”意識形態、肢體衝突等現象依然存在。在民主的表象下,各政黨選票高於一切,政黨利益高於國家利益,金權黑道勢力猖狂,“立法院”亂象頻生,政黨之間為了否定而否定現象還依然存在,政黨之間的對抗性將更趨激烈,這些將構成台灣政黨政治未來良性發展的挑戰。未來藍綠雙方陣營力量對比的消長,對島內統“獨”力量對比的變化、統“獨”鬥爭的形勢以及台灣社會發展方向都將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在仍然分裂的社會基礎之上被塑造出來的台灣民意將還在國民黨保守政治理念和民進黨急進政治理念兩極間拉鋸,在泛藍與泛綠陣營統“獨”對壘兩端間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動搖。台灣政黨政治還將承受更多考驗,經曆更高層次的發展。

1.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幾個階段

台灣的政黨政治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今已經過了國民黨一黨獨裁——多黨競爭——兩黨政治的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致經曆了以下五個階段:

1986年民進黨成立前,堅持統一、反對“台獨”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台獨”政黨禁止成立,“台獨”勢力的發展空間相當有限。處於草創期的“台獨”社會基礎相當薄弱,政黨政治格局的整體狀況是國民黨“一黨獨大”、“黨國一體”。國民黨一黨決策,以黨代政,包辦各級公職人員選舉。

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7月台灣當局宣布“戒嚴體製”廢除,1989年1月解除“黨禁”,一黨專製時代到此結束。這一時期台灣地區先後成立大大小小各種名目的政黨一百多個,從而進入多黨競爭的政黨政治時期。1991年4月,第一屆“國大”第二次臨時會議通過“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由台灣地區的選民選舉產生。在李登輝的扶植下,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逐漸壯大,國民黨總體實力不斷受到削弱,台灣進入“國、民兩大黨競爭、多黨並存”的新時期。國民黨雖在“中央民意機構”改選中維持絕對優勢,但民進黨在台灣政局中的製衡作用日益突出。

1995年12月第三屆“立委”改選,於1993年自國民黨出走新成立的新黨脫穎而出,獲得21席。1996年第三屆“國代”選舉,新黨獲得48席。在上述兩大“中央民意機構”中,國民黨失去絕對領先地位,政黨政治呈現“國、民兩黨對抗、新黨為關鍵少數”的態勢。1998年12月第四屆“立委”選舉,國民黨獲得多半數席位,民進黨獲得近三分之一席位。新黨的總席次由21席跌至11席,開始呈現邊緣化趨勢,政黨競爭主要在國、民兩黨之間展開。

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隨著朝野的易位,台灣政黨開始重新洗牌。失去政權的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分裂不斷,被迫重組。重組的結果是從國民黨中出走的兩股不同的力量分別成立新的政黨——親民黨和“台聯黨”。在此基礎上進而形成泛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泛綠(民進黨、“台聯黨”)兩大陣營。

2005年底的台灣地區“三合一選舉”後,包括親民黨、新黨、“台聯黨”在內的台灣地區的諸多小黨處境艱難,在競爭中紛紛邊緣化、泡沫化,台灣的政黨政治由藍綠對抗的多黨競爭逐步讓位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對決、相互抗衡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