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政黨政治(13)(1 / 2)

國民黨經過改革,浴火重生,重新贏得台灣人民的信任,終於在2008年重新走上執政的舞台。不過,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鬥爭仍在繼續,雙方在相互鬥爭相互競爭中求得發展。

二、小黨日益走向衰落

台灣地區國、民兩黨之外的小政黨的衰落自2005年就開始顯現。該年5月14日,台灣舉行“任務型國代”選舉,共選出300名“國民大會”代表,其中民進黨127席(得票率42.52%),國民黨117席(得票率38.92%),“台聯黨”20席(得票率7.05%),親民黨18席(得票率6.11%)。從選舉結果看,親民黨、“台聯黨”等小政黨就有邊緣化與泡沫化趨勢。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席次總和超過“修憲”門檻而掌握“修憲”主導權。這一優勢使兩黨共同主張的“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製”等“修憲”議題在“任務型國大”中通過成為定局。6月7日,台灣“任務型國大”通過了包括“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製”等議題的“修憲案”。“立委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製”,使得曾經在台灣政壇上展示過一定實力的親民黨、新黨、“台聯黨”以及其他更小的政黨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島內政黨政治朝兩黨製方向發展。

2006年年底台北、高雄市長選舉結束後,藍、綠兩大陣營的選民與社會資源加速向國、民兩黨彙聚。尤其是受“單一選區兩票製”的影響,親民黨、“台聯黨”的泡沫化程度加劇,國、民兩黨主導島內政壇的格局更加明顯。

2008年1月12日台灣“立委”選舉結果是,民進黨政黨票得票率為36.91%,剔出其他黨未過5%門檻形成的死票,得票率高達41.87%,與該黨上台前第四屆“立委”選舉29.56%的得票率相比,10年間成長近10個百分點。國民黨以81:27的席次比大勝,其他政黨除親民黨獲1席外都交了白卷,意味著親民黨、“台聯黨”已經泡沫化,國、民兩黨對抗態勢進一步強化,第三力量的空間被大大壓縮。政治現實嚴厲地迫使台灣民眾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選邊站,兩黨輪流執政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中,台灣完成了二次政黨輪替。2008年3月22日,國民黨以58.4%對41.6%的得票率和210萬張選票的政治優勢重返執政舞台。這體現了台灣人民的智慧:拿下腐敗偏執的民進黨,但希望保留它作為政治製衡的手段。上述選舉可謂台灣地區至關重要的關鍵性選舉,開啟了新一輪政黨重組的進程,小黨進一步邊緣化。

1.業已泡沫化的新黨

新黨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脫離國民黨之初曾是一個形象清新的很有希望的黨。它的“柔性政黨”的政治形象、反“黑金”、反“台獨”的政治定位,以及黨的領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曾一度讓不滿於國民黨、民進黨已久的台灣民眾看到了希望。新黨力量迅速壯大,1995年吸收了朱高正的中華社民黨加入,並在同年12月的“立委”選舉中一舉獲得近13%的選票,拿下21個席位,成為被朝野肯定的第三大黨。

然而,從1996年起,新黨內部接連發生內訌,進而發生分裂。新黨長久以來最引以為傲的清新、團結形象已瀕破產。2001年,台灣第五次“立委”選舉,由於親民黨的強攻,新黨得票率又創新低,僅為2.6%,沒能跨越5%的政黨門檻,當選“立委”也隻有金門縣1席。至此,新黨已經徹底邊緣化、泡沫化。

此後,新黨長期致力於同國民黨、親民黨開展合作,在選舉中借助國、親的力量,有時該黨黨員甚至直接以國、親兩黨候選人名義參選。久而久之,新黨隊伍流失嚴重。2005年2月,新黨主席鬱慕明表示,在泛藍合並前,新黨允許“雙重黨籍”存在。他希望新黨黨員加入國民黨後,仍可保有新黨黨員身份。對此,國民黨表示“這是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

2005年8月,國民黨“十七全”召開,鬱慕明率新黨“立委”參選國民黨“中委”。選舉結果是,部分新黨黨員當選“中委”,賴士葆還當選“中常委”。鑒於新黨與國民黨的合作實際上已經是黨內合作,可以認定:新黨正在逐漸地融入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