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台灣政黨政治(14)(1 / 3)

三、台灣政黨理念及政策漸趨溫和

總體上看,未來台灣政黨及其候選人都必須致力於爭取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其意識形態勢必會漸趨溫和。依新選製,“立委”席次減半後的113席中有79席透過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產生。為此,各黨必須逐步放棄在原選製下養成的習慣,改變吃定少數、劍走偏鋒、撕裂族群的極端政治訴求,轉向迎合、討好中間選民。中間選民更重實用,沒有太強意識形態傾向,其政治態度、政治理念也往往能更全麵地反映社會整體的意誌。為此,各政黨及其候選人不得不考慮如何兼顧各方麵要求。由此,政黨競爭趨向最終還是要由離心轉為向心。公眾政治意識將根本決定政黨理念的變化。在台灣,舊的製度設計是為了維護威權統治,當然要切割社會整體,分裂社會團結,防止多數一致的民意形成。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該製度又被民進黨用來兜售私貨。政黨惡鬥、政黨理念淩駕於社會公眾意願之上幾乎不可避免。但是,民意始終不滿於政黨惡鬥,不滿於政黨無視民意的“自致性”,所以才有選製改革這樣的設計來從製度上驅動政黨理念變化。民意驅動和製度變化的共同結果是,顛倒的政黨理念與民眾意願的關係出現了回複民意主導這一正常狀態的契機,政黨政治的重點向政策層麵回歸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兩票製有利於選民分散投票進行完整的意見表達,那些原本支持民主而非支持“台獨”的民意將得到更清晰的表達。長期被民進黨以“台獨”意識形態所捆綁的民主進程將有所廓清。民進黨等綠色政黨將被迫改弦更張,或淡化“台獨”訴求,或更多呼應民生、民主與民權的要求。2007年年初“台聯黨”企圖轉型脫困的努力就說明了這一問題。政黨政治重點回歸政策層麵,這對國民黨來說是利好。相對於民進黨狂飆的激進主義,主張漸進改革的國民黨終於有可能以其相對溫和的政治理念重獲台灣多數民意的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激進的“台獨”理論及實踐會很快失去市場。新選製不具備足以排除極端勢力的力量。統“獨”矛盾還將繼續,隻是失去了在政治和政策上的主導權、話語權。但若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極端“台獨”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實,那麼與其壓製它、致其轉入地下並采取非理性的對抗,反倒不如將其轉化為體製內公開的反對勢力。成熟的民主可以容忍極端勢力存在,但卻極少允許其贏得支配性的地位。較之國民黨威權時期不成功的反“台獨”做法,這不失為台灣政治上一種無奈但實用的選擇。誠然,民主化本身就是將一些原本存在於體製外的對抗性矛盾漸次地納入體製內予以解決或緩和的過程。

四、民意決定台灣政黨政治走向

民意是決定政黨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政黨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民意的支持,因此判斷政黨政治的走向,必須把民意的現狀及發展走向作為重要的考察點。

1.長期以來影響台灣民意的因素

由於曆史的原因,台灣的民意長期處於分歧與衝突之中。這種分歧與差異主要體現在台灣南北矛盾、族群矛盾和地方派係矛盾等方麵。

南北矛盾被民進黨操弄為藍綠之間的民意對立。由於國民黨執政時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戰略是“輕南重北”,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南北矛盾。這種矛盾在民進黨的一再挑撥下不斷加深,並對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產生直接影響。一般說來,國民黨在台灣北部受支持,而民進黨在台灣南部占優勢。“北藍南綠”的政治生態分布雲圖既反映出兩大陣營勢力的地域分布,也反映出被民進黨誤導下的台灣地區民意的嚴重分歧和對立。

族群矛盾對台灣民意影響重大。在台灣的政治鬥爭中,民進黨、“台聯黨”屢屢借助族群動員激發民粹,誘使、強迫選民放棄理性思考,煽動悲情與仇恨。這種族群矛盾產生的狹隘的族群意識,對人們所固有的和諧、包容、禮讓等觀念形成強烈的製約和幹擾作用。受族群矛盾、族群觀念的影響,台灣的民意常常出現隻論族群,隻論血緣地域,不論是非曲直的偏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