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大地震,臥龍人和熊貓二(5)(2 / 2)

——在熊貓博物館裏,張和民用手電筒照著各地援助的救災物資,自言自語。

地震是對幹部的一場考驗。應急能力,組織能力,行動能力,在那一刻展露無餘。

——在臥龍熊貓博物館前,張文翔一邊指揮裝卸救災物資,一邊回頭跟我說。

大地震使我們的幹部職工瞬間成了窮光蛋,臥龍的宿舍沒了,都江堰的家垮了。但我們大熊貓種群還在,我們的信念還有,我們的精神永遠震不垮。

——陳林強在帳篷裏接受我的采訪時,眼裏含著淚花說:麻煩你跟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的杜永勝局長反映一下,我們臥龍公安分局僅有的一輛警車在地震中被滾石砸壞了,現隻有兩部對講機,警務裝備嚴重不足。

——臥龍公安分局局長何明武,在帳篷執勤點裏,跟我數次說起那輛被砸壞了的車。

我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天崩地裂”;我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大愛”。

——何曉安端起相機,為我在那頂藍色的小帳篷前留影。

各界重視對災區物質方麵的支援,物資應有盡有,要什麼給什麼,但卻忽略了精神方麵的援助。災難造成的心靈創傷,可能需要一個長期的醫治過程。

——勤於思考的劉明衝,從另外一個角度闡述對各界援助的看法。

我每天都是在期待中度過。有期待,才有盼頭;有盼頭,生活才有意義。其實,人有許多期待。期待,期待,有時就忘了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了。而我一進入工作狀態,期待就隻有一個了,那就是期待著熊貓的種群能夠走向興旺。

——平時寡言的魏榮平,一說起大熊貓,就異常的興奮,話中充滿了哲理。

我們不必再去尋找什麼新的答案——關於生存,關於尊嚴,關於價值的種種解讀,都不如大地震本身帶來的答案更令人刻骨

銘心。我與臥龍人和熊貓的相處時間還實在太短,他們的悲苦,他們的傷痛,他們的光榮與夢想,他們的內心世界,我還知曉甚少。但我可以告慰自己的是,在臥龍的日子裏,我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其實,在災區,在現場的那種氛圍中,已沒有旁觀者。生命是個體也是整體,他人之痛就是你自身之痛。

學者周國平說:“我甚至覺得,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唯一能夠原諒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個幸存者。”

大地展吞噬了無數的生靈,多少過著天倫之樂日子的普通人,突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多少孩子唱著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裏了。去天堂的路上,怎麼遺失了那麼多的鞋子、書包、課本和蠟筆?……寫到這裏,我的淚水洶湧而下。造化撥弄人類的命運,我們都是幸存者。用這個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災者都是我的親人。用這個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間紛爭的狹隘和渺小。是的,你、我、他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應珍視今天的一切,珍視每一個早晨,每一縷陽光,每一個相聚的時刻。人啊!應該惜福。

在大自然麵前,生命是多麼的脆弱。

在大自然麵前,人類是多麼的偉大。

我又一次想起了那句話:有一類人,他們注定要為曆史負重,他們舍生忘死,奮勇向前,以自己的人格和信仰,以自己的行動,挽救了曆史,而使曆史不至於釀成大悲劇。由於他們的出現,曆史才沒有成為一條不堪回首的河,曆史才成為一首久遠的歌。

在臥龍,我見證了一種精神和力量。這種精神和力量使殘缺複歸完整,使瞬間成為永恒。臥龍人埋葬了痛苦和血淚之後,沒有停留在時間之外。在帳蓬中,在陽光下,新的時間開始了,新的生活開始了。

臥龍,因熊貓而榮耀;熊貓,因臥龍人而幸運。

大熊貓不僅僅作為一個物種而存在,它已經作為人類倫理準則的一個化身從動物界中獨立出來。大熊貓象征著和平、善良、童稚。它的存在激勵著人類對自然的親善和關愛。人類的繁衍發達,社會的文明進步是同自然界的萬物相伴相生的。當人類處於古猿階段的時候,大熊貓也已在地球上出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熊貓是以怎樣的特殊方式延續至今的呢?這一直是未解之謎。

對於人類來說,大熊貓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如果這一物種在今天滅絕了,那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非隻是我們的世界。一切活著的生命,都在為求食而生存,為傳種而進食。人是例外的,在災難麵前,人類除了拯救自己之外,還承擔著拯救世界的使命。

這就是我從臥龍回來之後,想要說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