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記 又一次積極麵對未來的開始(1)(2 / 3)

李青鬆的報告文學《從吳起開始》,是對一項偉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萌生情形的揭秘報告,是對於一個人類明智決策和堅持精神的讚美。李青鬆用他精練的篇幅和詼諧幽默的敘述語言,給人們講述了吳起此前的惡劣生態環境,講人們在這種環境下的艱辛生活,講當地領導人努力尋求改變的追尋,寫像張生榮老漢接受禁牧政策的艱難,寫許誌州率先飼養小尾寒羊的積極示範作用,寫生態修複之後環境的變化,寫政府職能的改變,寫縣委馮振東書記這樣“寧可發展得慢一些,也要守住生態的底線”的長遠眼光,等等。作者似乎在一種家常般的故事述說中,就輕易地實現了對一項莊重題材內容的文學報告。這表現了作者駕馭題材的能力和文學的優雅風格。

從直觀的角度看來,李青鬆的報告文學,似乎都是對某一地、某一事的報告,好像缺乏形而上的觀念思想引領,缺乏厚重的思想內容。這樣的感覺或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忽略了李青鬆在這些看似平實直觀的敘事背後所隱含的文明進步思想觀念追求,就會走向認識的片麵,忽略了李青鬆作品的價值。李青鬆其實是用自已貼身的體會和真實的見聞事實,對一種人們某些嚴重忽略的警示,對一種有益的存在價值的推崇,也是對一種現實科學的生態觀念意識的張揚與呼喚。深刻的真理,時常並不存在於那些看似深奧的故弄玄虛的表述中,而存在於樸實曉暢的述說中。李青鬆的這部《從吳起開始》以及他的其他一些作品,就是這種在樸實曉暢的述說中包含了現實和未來深刻觀念意識的作品。

綠色:新時代的發展基調

——讀李青鬆報告文學《興隆之本》有感

李朝全

認識李青鬆早在1996年之前。在“全國首屆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報告文學征文”活動中,我參與做了一些作者聯絡和作品編選等工作。後來,征文組委會將作品結集成《國土華章》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記得在這次征文中,李青鬆有篇寫環境生態方麵的報告文學《創叔》似乎是評價最高的,因此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並由此而結識了李青鬆這位年輕作者。當時,報告文學界的幾位前輩張鍥、黃宗英、徐剛等對李青鬆寄望甚殷,相信他必將成為報告文學作家的一位後起之秀。

2000年,我在參與編選該年度“最佳報告文學作品選”時,特別注意到了李青鬆的一篇佳作《告別伐木時代》,是寫舉國停止伐木和森林工業全麵實施森林保護工程的。我認為作者及時而敏銳地抓住了國家林業發展乃至煢濟發展實現根本轉變的先聲,預言了伐木時代的終結和綠色環保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因此,這篇作品同當年徐剛的《伐木者,醒來》一樣,在生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文學評論家。

李青鬆是寫生態文學的能手。近幾年,我讀到的他的作品較少,但偶爾發現一篇,仍令我叫好。《興隆之本》(原載《報告文學》2008年12期,現《中國綠色時報》正在連載)便是這樣一篇作品。

《興隆之本》延續了李青鬆關於綠色環保生態文明主題的觀察和思考。興隆是北京近邊河北省的一個縣,是北京的“後龍風水禁地”,為北京涵養飲用水源,與北京息息相關。用作品中的話說:“北京這邊打開水龍頭,興隆那邊就有反應了。”從清朝開始,興隆便被劃為墾伐禁地,立界樁予以保護。幾百年來,興隆的森林植被生態一直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在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新階段,興隆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統籌協調。興隆全縣上下轉變觀念,加強綠色意識,實施綠色戰略,抓住“綠色”這個主調大做文章,做足文章,確立“林果立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的發展思路,開發適應綠色發展這個時代主旋律的綠色農林、綠色旅遊、綠色經濟,從而使興隆的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