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副刊主編紅孩說,我的家鄉曾經也像《興隆之本》中描繪的興隆一樣,我小時候拿著一本書在蘋果園裏看書,就這麼長大的,但現在那裏樹全放倒搞房地產了,非常可惜。其實,老百姓最土的話往往體現了經濟規律。興隆是山區,靠山吃山,《興隆之本》裏有一句話“大山的事大山知道”,就非常有意味。作者經過深入調查,發現了好的樣板,把這個樣板寫出來廣而告之,是好事,這樣的典型值得向全國推廣。
當代作家寄語評語
我由衷為李青鬆寫出好作品而高興!他的報告文學《一種精神》和《從吳起開始》,我都是一口氣讀完的。
理由
我愛讀李青鬆的作品,我喜歡。我驚奇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老樹見證,中國大地上的森林還有幾片沒受過侵害?流徙的木材,無論是造成枕木或梳妝台,也都哼唱著思鄉念祖再也回不來的歌。李青鬆告訴我們,草木是有情的。
——黃宗英
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寫生態的不多,寫出名堂的更少。而最近幾年,李青鬆的生態報告文學創作漸成氣候。他將是未來這一領域中最有希望的報告文學作家,我們對他寄予厚望。
——傅溪鵬
李青鬆的生態報告文學帶給我們很多意外和驚喜。他的作品具有引領方向的意義,生態文學不一定都是悲憫和呐喊的文字。把生態的種子播入人的內心,培育全社會的生態意
識和觀念,是生態文學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李炳銀
在現實的冷壁麵前,以弱小的文字來梳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終究是無力的。明知無力,卻仍要做下去,這體現了溫良的善意,也體現了生存的信仰。因此,青鬆的文章便不僅有力,更是有益且有效的了。祝文如秘海,濤聲不絕!
——劉恒
李青鬆的作品是報告文學的一種回歸。他在注重作品文學性的同時,非常重視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性,這正是許多作家所忽略的。
——王必勝
精悴靈動,明快短小——這是李青鬆報告文學創作的一貫風格,也是一種彌足珍責,值得隆重倡導的寫作精神。
——吳雙
李青鬆是中國生態文學這支寫作小分隊中年輕的、勤於耕耘、認真寫作的一個。生態處於傷痕累累的困境時,所有的生存,當然也包括人的生存都將變得格外艱難。也許,我們隻能如李青鬆一樣,默默地寫作,默默地走路,默默地追思。當美好的一切在大地上飆逝而去時,我們追尋的是曾經蒼翠的大地,曾經清澈的河流;我們追問的是人將何以立足?有沒有清水可喝?
—徐剛
李青鬆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美麗而豐厚的大自然的同時,也看到了人自身的鄙瑣、孱弱,以及人戰勝自身弱點向大自然回歸的良知天性。一個真正的作家,其良知與其作品共存。大自然永遠是我們的一麵鏡子,我們在抒寫它的同時,也在不斷向它靠近,不斷淨化我們自己。
——肖複興
李青鬆把人們對自然、對動物的感情,升華到環境倫理道德的高度,這就使他的作品有了堅實的思想靈魂和動人的哲理情思。表麵看,李青鬆的一些作品遠離人生的話題,實際上,對社會對人生,他有著一種至深的關切。
——繆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