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後記 又一次積極麵對未來的開始(2)(2 / 3)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王必勝談起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顯然更具權威性。他說,上世紀80年代,報告文學曾經輝煌一時,但近來發展比較艱難,因為受到商業化影響,不免有虛構的嘩眾取寵的東西存在。報告文學一定要真實,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線,文學家應該考慮的隻是文學本身的東西。李青鬆創作的《興隆之本》是報告文學本身的回歸,他非常重視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性,因此很有現實意義。

大家在研討中認為,當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生態文明已經成為響徹神州大地的最強音。作品《興隆之本》通過對興隆生態建設、林果立縣發展過程的生動描述,熱倩謳歌了科學發展、弘揚生態文明這一重大時代主題。在興隆發展林果戰略的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建設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們中既有深入調研、科學決策的各級領導同誌,也有無私奉獻的林業職工。作品著力塑造了建設者的英雄群像,以及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鍥而不舍,“咬住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和信念及精神。而作者積極投身生態文學創作的努力值得稱讚。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匱乏的時代,時代呼喚著更多的作家投身到生態文學創作中去,書寫新的篇章,譜就動人的旋律。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傅溪鵬給予作者很高的評價。他說,最近兩年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寫生態的不多,寫出名堂的更少。而李青鬆最近幾年生態作品漸成氣候,他將是未來很有希望的生態作家,我們對他寄予厚望。今天的研討會意義重大,對繁榮生態文學創作必將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炳銀表示,作者所在的國家林業局,是我們國家生態方麵的杈威機關,因此,其眼光是全國性的。過去,李青鬆寫過《遙遠的虎嘯》《告別伐木時代》等一係列生態文學作品,是我國較早有生態意識的作家之一,所以其創作從一開始就比較有個性。而且,這部作品敘事流暢,不乏幽默。比如寫尹樹海發現工藝核桃能賣大價,悄沒聲地把山買了下來,這段文字生動地表現了農民的智慧。文學要有故事,《興隆之本》裏就有很多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活靈活現,讓我們感歎今天的農民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農民了。

“《中國綠色時報》副刊連載《興隆之本》是我們的一個嚐試,我認為這種嚐試很有意義和價值。”《中國綠色時報》副總編曾聯盟說,“興隆之本實際上是以綠色為本,以老百姓為本,這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十七大’精神,符合政策走向的。”工業文明使許多地方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巨大破壞,像興隆這樣的風水寶地越來越少,報告文學作家應該多關注這些地方,多用文學的筆法表現出來。作為媒體,我們《中國綠色時報》願意提供這樣的舞台。

作為《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的主編,徐懷謙閱稿無數,但讀過《興隆之本》後,他仍大呼過癮。他說,故事非常生動,沒有前期大量紮實的采訪工作是不可能寫出來的。作品通過興隆這個點,寫出了興隆縣以糧為綱到林果旅遊興縣的戰略變化,展現了興隆人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的精神風貌,對其他地方具有普遍借鑒意義。

曾在本報為《興隆之本》刊發評論的中國作家協會評論家李朝全說,《興隆之本》,本為何物?作品給出了答案——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興隆的根本,並以此謀求發展。作品把握這一主線,把興隆的整體風貌寫得很鮮活。文字生動幽默洗練,近3萬字,篇幅不長,但效果不亞於長篇巨著。

《光明日報》“文薈”主編韓小蕙評價說,這篇作品是全景式的報告文學,呈現了興隆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英雄群像。讀起來很輕鬆,就像在說故事,但也有深刻的生態思考,看得出作者下了很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