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興隆的基礎
盡管仍是初春,樹木的枝條還沒有發芽,但山上星羅棋布的林木仍讓大家對興隆的綠色印象深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傅溪鵬說,讀過《興隆之本》後,我才知道興隆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並且在經濟發展上受了一些限製。為了大局,興隆做了很多犧牲,不利於生態環境的項目都不考慮,集中發展林果業。其實這從長遠來說是有好處的,而且事實證明將比任何工業城市更有發展前景,因為不存在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所以地方官員發展經濟一定要從長遠考慮,為後代考慮。
“我建議所有北京人都應讀讀《興隆之本》這篇報告文學,知道我們每天喝的水是從哪裏來的。作為北京人,我很感恩興隆,因為我每天喝著興隆的水,我為興隆因此付出的奉獻和犧牲表示感謝”,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炳銀說,“一個地方要發展,思路決定出路。興隆幾屆領導顧全大局,咬定青山不放鬆,這真的不容易。”李炳銀說,現在很多幹部講究政績,生態工程見效慢,但興隆的幹部仍堅定不移,令人敬佩。興隆人說,“我們不和外地比GDP,我們比幸福指數”,這句話非常高明。人的生活融入自然是一種幸福的狀態。有些地方收入很高,卻喝著髒水,呼吸汙染空氣,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為什麼很多人願意來興隆旅遊?因為這裏的青山綠水比他們那裏好。
他說:“在繪製自己發展藍圖過程中,興隆人超越功利的做法很可敬。不能發展工業開礦,就種林果,而且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在好的政策背景下,科學地種樹。政策激發農民積極性,科技提供支持。隨著發展又出現了蘋果合作社、板栗交易中心,為農民提供了現代化的流通方式,這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也是農民出身,今天看到我們興隆的農民,感到特別親切。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保護和建設生態而默默奉獻的林業工作者和農民兄弟。”
力量,源於真實
研討會上,《興隆之本》中的人物典型一個個活生生地出現在會場。這些“主人公”是如何看待這部作品的呢?會上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便是——真實。
“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興隆人,可作者似乎比我們還了解興隆,非常真實,可見作者下的工夫之深,創作出這樣有分量的精品。”興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冰玉說:“下一步我們計劃以《興隆之本》為藍本打造一台節目,並且把《興隆之本》作為中學生的課外讀物進行推廣宣傳。”
“我們縣第一大戰略就是林果立縣戰略,多年來一直以這一戰略為主導。建設生態興隆、綠色興隆,是我們多少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興隆之本》這篇報告文學在我們縣引起了極大反響,讓大家很興奮,說出了我們興隆幾代人的心聲”,興隆縣林業局長董文才不無感慨地說。總麵積3212平方公裏的興隆,擁有林地麵積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76%,居華北縣級第一。林果已經是興隆縣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板栗、山楂、富硒蘋果都取得了優質果品稱號。董文才堅定地說:“發展林果業,建設綠色生態興隆,是我們興隆林業長期發展的目標。”
興隆縣北水泉鄉塔前村村長王長發的經曆十分典型。他曾到北京收廢品,後來回家承包荒山種核桃,在專家科技扶持下,種的核桃品質特別好,成了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自己富了,他又帶動村民一起致富,林果讓當年的“破爛王”現在成了一村之長。座談會上,他現身說法:“我們現在不搞工業,收入也不少,而且核桃樹能活上百年,子孫後代都能得到實惠。我們農民心裏真是挺高興的,《興隆之本》寫出了農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