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喜小兒輩到行在①(1 / 1)

阿綱學書蚓滿幅,②阿繪學語鶯囀木。③截竹作馬走不休,小車駕羊聲陸續。

書窗涴壁誰忍嗔,④啼呼也複可憐人。

卻思胡馬飲江水,⑤敢道春風無戰塵。

傳聞賊棄兩京走,⑥列城爭為朝廷守。⑦從今父子見太平,花前飲水勿飲酒。⑧

【注釋】

①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這裏指南宋都城臨安。紹興三十年春天,陸遊到臨安。紹興三十二年,家屬隨至京都。②學書蚓滿幅:晉《王羲之傳》載:“子雲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如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此處指小兒初寫字時之歪歪扭扭,沒有筆力,如蚯蚓滿紙。無獨有偶,今日之中小學生戲稱寫字沒經過正規訓練,密麻滿篇,難以辨識者為“蚯蚓體”,恰合陸詩“蚓滿幅”之意。③學語鶯囀木:黃庭堅《嘲小德》雲:“學語囀春鳥”。這裏指小兒講話就好像黃鶯在樹上婉轉地啼呼。④“書窗”句:書窗涴壁:指在窗上牆上亂塗亂畫。涴:音wò,弄髒,泥沾在器物上。嗔:生氣,發怒。⑤胡馬飲江水:《宋書·臧質傳》“質答(拓跋燾)書曰:‘爾何以不聞童謠言邪?虜馬飲江水,佛狸死卯年’”,又“是時虜中童謠曰:‘軺車北來如穿雉,不意虜馬飲江水。’”胡馬:金兵;江:長江。⑥“傳聞”句:指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金兵倉皇北退,武巨收複兩京事。兩京:指宋代的開封府和河南府。⑦列城:諸城。這句是指金兵北退時,各地義軍紛紛乘機反攻。⑧“花前”句:黃庭堅《以小團龍及半挺贈無咎並詩用前韻為戲》詩雲:“幸君飲此勿飲灑。”

【品評】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二月,武巨收複了西京(洛陽),極大地鼓舞了陸遊。他以為國家中興在望,就於第二年把家眷接到臨安。此詩為紹興三十二年春兒子們到達臨安時所作。

錢鍾書先生《談藝錄》謂放翁詩有二癡事,其一是“好譽兒”,並認為“兒實庸材”、“令人生倦矣”。言下之意頗為不屑,未免缺乏同情之理解。陸遊示子詩中對兒輩告誡勸勉,寄寓了對子弟人格、學養等各方麵的期待,表達了不墮家風的期望,乃真情摯性之作,非無原則溺愛或浮泛譽兒者。且其詩傳神寫照,見出極強的藝術功力,人物性情、神采躍然紙上,決非粗製濫造之作。

阿綱,大概是陸遊第四子,名子坦,紹興二十六年生,是年應是七歲;阿繪,可能是陸遊的第五子或女兒,生於紹興三十一年或三十二年,此時正在咿呀學語。阿綱砍下青竹當馬騎不停地奔跑,又學著駕羊車不斷吆喝,令人想起李白《長十行》中“郎騎竹馬來”的詩句,可見男童天性活潑好動,古今如此。詩人是一位慈愛的通曉兒童心理學的教育大師,順應兒童天性,任其個性自由舒展。而孩子一旦迷上寫字,連窗上牆上都會留下他天真童趣的傑作。“誰忍嗔”三字,見出其寬鬆的教子方法。小孩子啼笑不定,陰晴瞬變,在父母的眼裏,卻是世間至美的音樂。“啼呼也複可憐人”,洋溢著父愛,滿眼深情,令人生羨。接下來詩筆一轉,由家庭寫到國家形勢,喜悅的氣氛,轉瞬間為對國事的憂慮代替。不過,又接著交待了好消息,從武巨的收複西京,憧憬父子可以過太平日子,情緒更為興奮。

詩寫父子家庭的天倫之樂,但視角卻並未局限於一己悲喜,而是將小家庭的歡樂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詩意超越了小我而升華到大我。全詩圍繞“喜”字著筆,詩句中未出現一個“喜”字,但喜悅之情貫穿在字裏行間,純用白描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