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②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③如石漱湍瀨。④數仞李杜牆,⑤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⑥溫李真自鄶。⑦正令筆扛鼎,⑧亦未造三昧。
詩為六藝一,⑨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注釋】
①子遹:即陸遊幼子陸子聿。②藻繪:裝飾和圖畫,比喻華麗的文詞。③“怪奇”句:這句是說在詩的創作中間或出現了一種險怪奇特的、不平凡的作風。④“如石”句:倒裝句,如湍瀨漱石。全句以石水相衝擊,來形容上句所說的不平凡的詩風。⑤“數仞”二句:子貢曾讚賞孔子說:“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人。”(《論語·子張》)陸遊說自己對於李白、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的作品缺乏體會,常引以為恨。
⑥“元白”句:作者認為詩人元稹、自居易隻是靠近李白、杜甫創作的大門,並沒有深入他們的堂奧。⑦“溫李”句:陸遊認為溫庭筠、李商隱二人的作品,不值得深論。鄶,古國名,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北。春秋時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樂的時候,對某些國家的詩歌都有評論,但是對於鄶國和其他的詩,他是“自鄶以下無譏焉”。“無譏”是不值得評論的意思。
⑧“正令”二句:扛鼎:鼎為重物,需要很大力量才能舉起來。這裏比喻筆力雄健。造:達到。三昧:要訣、奧妙之意。二句意思是說學詩如果不循李白、杜甫的創作道路,即使筆力如何雄健,也不能得到作詩的要訣。⑨“詩為”二句:這二句是說詩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作為遊戲之資,不能以兒戲的態度對待。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為儒家六藝。資:供給。狡獪:陸遊自注:“晉人謂戲為狡獪,今閩語尚爾。”
【品評】
詩作於嘉定元年(1208)秋,是年詩人八十四歲,致仕居家。
詩中簡要論述了詩人自己所經曆的創作道路。這首論詩詩,是陸遊成熟期的詩學觀點。詩中至少談到了以下三個問題:一、從“我初學詩曰”到“亦未造二三昧”十二句,為一層意思,是對自己一生創作風格轉變的概括。正如清人趙翼和梁章钜不約而同地指出的那樣,陸遊一生的創作風格追求經曆了雅正、宏肆、平淡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放翁詩派,初境本宗少陵,雖窮極工巧,而仍歸雅正。自從戎巴蜀,而後始臻閎肆。迨及晚年,又力歸平淡。所謂‘詩到無人愛處工’者,蓋自道其詣力之所至也。”(梁章钜《退庵隨筆》)二、“詩為六藝一,豈用次狡獪”兩句,為一層意思。陸遊認為詩是儒家六藝之一,反對遊戲筆墨的態度。陸遊想把詩歌重新置於儒家詩教的監控之下,這可能受了宋代理學“文以載道”觀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其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如果從純粹詩學角度看,陸遊的見解無甚高明之處,但聯係到南宋社會士氣不振、詩風靡弱的現實,還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三、最後兩句“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揭示了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指出詩家正途。什麼是“詩外”的“工夫”呢?錢鍾書先生《宋詩選注》論曰:“陸遊借這些話來說:詩人決不可以關起門來空想,隻有從遊曆和閱曆裏,在生活體驗裏,跟現實——‘境’——碰麵,才會獲得新鮮的詩思——‘法’。”錢先生將陸遊“詩外工夫”分析得極其準確、透徹。陸遊本人那種獨開生麵的、具有英雄氣概的愛國詩歌,正是到西北前線去參預軍機以後開始寫的。聯係詩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句,更能理解“詩外工夫”之意。江西詩派講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講究“閉門覓句”,終是“紙上得來”,畢竟淺了一層。由於火熱生活的刺激,陸遊對於江西詩派的藝術超越是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