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含“比喻教育、培養”之意。陶器的肇始歸功於全人類,而“瓷”的故鄉則無疑在中國。實際上,在任何一本英文詞典的釋義中,中國亦相當於瓷器的同義語。陶瓷作為悠長久遠的中國文化的載體,宛如一座無形的博物館和一種奇妙的世界語一般,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傳遞出中國曆史、教育和文化藝術演進的種種信息,同時,它也在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本土化、交融化的過程中,成為全球範圍內被普遍認同的教育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我國從一個聞名於世的陶瓷古國發展至今,站立於這層層疊疊的由陶瓷累積而成的文化高地,回望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陶瓷設計教育之旅,不免心中百感交集。沐浴文明曙光的原始製陶及其與之相隨的初始製陶傳習活動在先;譜寫陶瓷輝煌史其間的師徒式傳習教育繼之,並先後延續了數千年;曆經近代外來影響下移入的實業學堂、師範學堂的工藝教育,近現代學校式圖案教育、工藝美術教育,直到當下以高校係統施教為依托的陶瓷藝術設計教育,陶瓷設計教育活動已穿越約萬年之久的漫漫曆程,並且一路兼有驚喜與痛惜,此間淵源及成就得失,正好留與後人認知與研究。一、研究的問題
在我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演變中,含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在內的整個陶瓷設計教育,作為一項專門而又廣博、古老且具潛質的教育形式,有它發生與漸進變化的曆程,先後呈現不同的形式與內容,並且讓那些置身於其中的人為之感染和折服。然而,人們對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認知及探究,雖不是點滴散見,卻還沒有相對有機、全麵貫通的研究。
所謂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就是在高等學校內相對係統進行的有關陶瓷設計的專業教育活動。對於這一領域的認識,理當確立一種宏觀與動態演進的概念。實際上它同自然界和人類一樣,經由一個從始至今的漸進生發的過程,並有其前因後果、內外矛盾、各種影響及相互交融等。必須強調的是,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基本線索有兩條。其一,作為悠長久遠的源流,以手工製陶傳習為特點的傳統陶瓷設計教育及其對後世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二,作為一條主線,觸及產業革命後在社會不斷變革的影響下,以係統施教為特征的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因此,論及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淵源和成敗得失,自然要牽涉其始發與後續,以及該過程中的傳承演變方式,與外來文化結合的現象,反映社會需求等各方麵(圖1-5),而不應人為地將之割斷或斷章取義,更不能憑空捏造。否則,它的完整性將受到質疑。也許有人對此不屑一顧,但這正是引起人的思想認識產生偏差的主要原由之一。
筆者特別指出的一個事實是,我國近現代學校陶瓷設計教育的產生,很重要的一麵就是外來影響及其模式借鑒。這是一個利弊並存的過程,尤其是它呈負麵影響的突變狀態,缺乏與我國母體文化和傳統陶瓷設計教育的自然結合,甚至曾對此持忽視或否定的態度,客觀上存在一個從初始的全盤照搬外來模式,到後來對其兼有批判地汲取,以及曾經將之完全拒之門外的不甚和諧的過程。那些不和諧的過程和影響,如同一道無形的界牆,在高校陶瓷設計教育進程中,不時地幹擾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融合,妨礙人們建立良好的係統與全局觀念,包括有意識地建立、維護自己的強項與特色,恪守發展的延續性,以及與時並進、注入活力等,導致產生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及損失。
事實表明,我們對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認知研究尚欠連貫、係統與深入。而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存在與發展,又必然會遭遇各種可能的挑戰和機遇。更何況,今天我們麵臨的是一個經濟上多型並存和正在轉型的時期,包括陶瓷設計在內的藝術設計的方方麵麵,都發生了或潛或顯的變化。但無論如何,高校陶瓷設計教育於國計民生的必要性,其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所有設計活動的啟發性和其可延續發展性等均不容置疑。若珍視這一教育園地,就理當在潛心學習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根植於本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以更為開闊的視野、更具包容的思維與係統綜合的方法來加以促進、調適和完善。在我們所能控製的範圍內,綜觀全局,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