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中國陶瓷設計教育本身豐富的形式與內容,以及它在我國藝術與設計教育史上獨特的影響和作用,與其當下所處的現狀等,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反差。這倒給我們以啟示,值得有人對此再行認知與探究。嚐試進行有關的學習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既不是對過去的否定,也不是照搬過去,而是從曆史發展的軌跡采認識其中的得失利弊及其因果關係,這對把握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發展趨向,完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體係,是具有現實與積極意義的。
引人矚目的是,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1956年,作為該時期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策源地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係,經由幾代人(圖1-6)在這片園地裏不懈地探索和辛勤耕耘,逐步摸索出一些基本符合教育本質,相對係統,頗具特色和行之有效的陶瓷設計教育的經驗與方法,這不僅促使某些學生成為陶瓷業,以及國家其他領域建設的中堅力量與有用人才,而且,那些成功的理念、經驗與方法,成為各兄弟院係該學科建設的參照。更有以77級為典型的一批優秀人才,他們得益於陶瓷設計教育,在各自不同領域,包括非陶瓷領域獲取佳績的事實耐人尋味,成其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界人士普遍認同、感歎的所謂“陶瓷係現象”。
甚至可以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係的曆程,基本上可反映出從解放初期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一個縮影,一個方向,一個參照。因而,就此所獲取的經驗,在國內亦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較廣泛的指導意義。當然,此間因曆史條件的局限,以及自身不足而留下的某些缺憾,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並引以為鑒的。
令人不安的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相對失衡。以清華美院陶瓷藝術設計係近些年的陶瓷設計、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三位一體的培養形式為例,學生所學課程科目增多,課堂上接觸到的知識麵較前擴大了,這對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會有所好處。不過,作為係統的學科教育,上述三方麵關係並未達到相互協調發展的程度,且有所缺陷。像曾有選擇日用陶瓷設計為畢業設計的學生在下廠製作時,就出現過不注重功能,不懂模具工藝和注漿成型工藝等問題。很明顯,忽視功能、不懂工藝談何設計?更何況學習過程的不係統,對受教育者而言,不僅會衝擊正確的設計理念,還潛藏著某種意義上的人格培育方麵的缺失。
這種現象反映在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中有脫節的缺陷。缺陷本身亦表明,在培訓學生能力的通盤考慮上不甚嚴謹周密。作為整體的專業基礎訓練(包括手工成型、拉坯成型、模型製作、注漿成型、坯釉試驗、彩繪裝飾、網印和燒成等),不能不將其係統、合理地組織、協調好於教學的全過程中。包括陶瓷實驗室建設在內,應建立相對完備的成型和燒成等成套設備而與設計教學實踐相協調等。更不用說在現今學分製課程教學條件下,在課時量不甚集中的短短幾周時間裏,要像以前時間較為充裕的單元製課程那樣,借助於課堂教學和結合社會調研、下廠實習,來完成從認識設計、市場調研、構思設計、表現設計到實施設計的全過程,是難以達到,也是不符合認識規律的。
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或教學方法來統籌教學全過程,不配備好基礎設施,不為學生創造平時和課外練習的條件,設計教學就隻能像蜻蜓點水似的,缺少了時間與質量的保證。這些學生培育過程的不盡完善,無異於生產中會出現次品一樣。因此,如何調整好學科建設,協調好彼此之間各方麵關係,配備好相對完備的教學實驗基礎設施等,使各“教學環”之間銜接合理,運轉順暢,是非常現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