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的是,當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發展,敏感地受國內外陶瓷工業興衰變化影響。同時,在現代陶藝大為發展的背景下,我們陶瓷設計教育的應對舉措,就統籌全局和堅持特色而言,沒有全力恪守和發展之,一方麵顯得心態不甚沉穩,在原本有所疏漏的基礎上,工作重心遊移於陶瓷設計之外;另一方麵又有固守成法之嫌,在陶瓷設計專業發展的籌劃上不甚得力,加之受製於教師隊伍和教師本人知識結構的缺陷,以致大都習慣於把陶瓷設計的課題,設定在茶具、咖啡具的範圍內。對諸如衛浴、景觀、禮品、包裝、首飾和建材等新出現的增長因素(圖1-7至圖1-9),沒有下決心設法有效地加以利用或拓展。我們與國內陶瓷產業的關係,基本上呈一種較消極的維係態勢。諸多不利因素與已往積邊的問題糾纏在一起,從而使曾經是我們強項和特色的陶瓷設計教育,幾乎缺少了前進的目標與動力,處於較為被動的“守望”狀態,趨於變成相對滯後和薄弱的環節。加上人們趨從大勢的習性與世俗偏見,看似弱勢卻實有潛能和特質的陶瓷設計專業,對麵臨職業前途選擇的青年學生,以及企望子女駐足社會、人盡其才的家長,似乎短期內難以提供即時與表象的服務。對部分人而言,追求個人理想和誌趣,填補學科欠缺和弘揚民族精神已不再那麼重要和令人激奮。這也可能成為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陶瓷設計專業前景不佳、無足輕重的緣由,進一步加劇了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弱化”的趨勢。例如,廣州美術學院該專業已於上世紀末悄然消失;中國美術學院則多關注陶藝和傳統工藝範疇的手工陶瓷產品設計;盡管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還有其一席之地,但教育改革的問題及上述困擾亦同樣存在;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相似的困惑、問題及尷尬也已有之。
對於上述令人擔憂的狀況,我們應能提出相應的問題:怎樣正確認知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它的屬性特征如何理解?它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能否與其曆史、文化地位相稱?它有什麼成就、什麼缺陷、什麼趨向?以及如何選擇、如何取舍、如何完善之?若不能針對這些問題認真探究、作答,怎能讓人認同完善和發展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必要性?又怎能期望現行的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可以通過大家的努力逐步把各種疑惑理出頭緒,進而化解呢?
其實,隱藏在上述現象與狀況背後的、影響我們認知的某些更深層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陶瓷設計教育全麵貫通的研究,以致在具體實踐中全局觀念不強,容易產生偏差。因此,全麵貫通地認知這一曆史過程,總結經驗教訓,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才有可能在實踐中理清思路、調整對策,並為之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作為教育工作者,須認知陶瓷設計教育的價值非同尋常。其價值就在於它會給我們以智慧、信心和勇氣,它將激發人們潛在的力量,以至不失時機地化坎坷為坦途。
二、研究的動機
在我國設計教育領域內,對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全麵貫通的研究與論證尚屬弱項,並且其現狀也亟待改進。綜上所述,筆者關於前述問題的探討,主要基於以下四項動機:一是對於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決策層和規劃者,提供筆者對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屬性特征與曆史演進諸方麵的認知與思考,以此作為修訂相關決策和完善規劃的參考;二是對於陶瓷設計教育的從教者,提供相關的經過整理的源流回溯、經驗教訓、國外信息和未來展望等,以作為思考、評價、實踐和完善該項工作之引導;三是對設計教育的所有參與者、關注者,提供有價值的各方考察案例和個人見解,以引導其自覺地參與、質疑、爭論和建立起新的意識;四是對自我而言,利用自己一度同時作為教師與學生的身份及多次出國考察的經曆,以自身優勢展開該項研究並獲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