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輕輕握著你的手,讓愛如潮汐一樣的湧來,輕輕的一聲問候,輕輕的一聲呢喃,輕輕的一聲歎息,輕輕的一聲呼喚,甚至輕輕的一聲呼吸,都是這樣的真切,都是這樣的明靜。我們的論壇上有的朋友走了,又有的朋友來論壇了,不管是什麼理由,離開讓人傷感,相聚讓人快樂,但是,“一定要幸福的活著,一定要快樂的活著”彼此的鼓勵和話語,讓所有的淚都會化作甜蜜的吻,讓我們經曆滄桑的心變的更年輕!

五月的嶗山,又是開始收獲的季節,草莓熟了,櫻桃熟了,滿山的櫻桃樹碩果累累,紅紅的櫻桃在綠葉中藏著笑臉,誘惑我們走進農家大院,山坡樹林,去品嚐那甜甜的櫻桃,和嶗山大媽給我們精心準備的農家宴,餅子,地瓜,山雞、粉條燉口蘑。這時,你會真切地感到:櫻桃甜,甜遍嶗山。

嶗山綠茶,五月也是開始收獲的季節,經過了春寒的考驗,茶葉的嫩芽經過高山雲霧,春寒的雨霜曆練,格外香醇,此時的嶗山茶為最稀貴時期,價格此時也最高。如果此時您來到嶗山,千萬莫錯過到農家購買春茶的機遇。“泡幾片春茶,品一杯香茗,”飄飄欲飛,整個身心處於神仙的境界。

嶗山是我國的道教名山,五月遊嶗山,上清宮為嶗山道教主要建築。名嶗山廟。相傳漢代大經學家鄭康成,曾設帳授徒於此。宋太祖命華蓋真人劉若拙在此建道場,賜名“上清”上清宮因供奉玉皇大帝和道教諸位尊神而得名。過眼雲煙,匆匆一客;人生苦短,青山永恒!這就是我登嶗山的一點感悟。麵對姍姍而來的佛緣,讓我又一次虔誠的祈禱,我在上清宮,太清宮,白雲洞,華樓宮,麵對威武天神,雙掌合力,頂禮膜拜,送上最美的祝福:“祝願親人們,朋友們都健康長壽”。

太清宮還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蒲鬆齡老先生下榻書寫聊齋誌異的地方,這裏至今有他的書房,書中的兩個靈幻美女,“香玉,絳雪”就是庭院兩棵耐冬變化而成,看著這充滿靈性的一切,我不由的對嶗山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肅然起敬。

五月的嶗山,山石,白雲,綠樹,九水,是一首美麗的詩行,迷離的世界,溫軟的語言,此刻都如青藤一樣纏繞在心,在嶗山,我們的心跳已經融入了嶗山的脈搏,巍峨群山的春色裏蕩漾,悄然而來的靈感意境已經化做了一首讚美嶗山的小詩,是思念,是等待,是我們對五月嶗山的戀歌!

輕輕的一彈指,時光跨越四十年,回想我們青春時代相聚嶗山采風創作的朋友,大部分都是白發蒼蒼,退休多年,有的已經駕鶴仙逝,如:薑樹茂老師,劉輝考老師,畢照林老師,就是健在的朋友還又有多少朋友能揮筆做舟,能麵對熒屏,敲擊鍵盤。隻有我們的嶗山,風采依舊,巍蛾矗立,鬆濤呼嘯,有雨水的季節裏,鬆濤被霧氣繚繞,有風的時候,鬆濤成片地有序地搖擺,發出莊嚴的呐喊。

《聖經》中說到:“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現在攀登在嶗山山路的朋友們,不正是在尋找著快樂,尋找著健康,尋找著永生嗎!

感動著:嶗山的眾位神靈,感動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讓我們遊走在嶗山,讓我們在大自然中抒情,讓我們在大自然中讚美,讓我們在歌唱五月的嶗山……

秋韻嶗山秋韻嶗山,天高雲淡,涼風習習。我喜歡這時候攀登嶗山,去遊走在萬裏大山之中,置身在濃濃的秋色之中,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美麗,忘卻塵世間的煩惱,享受著難得的那一絲愜意,嶗山的恬靜,對於我們這些長期處在鬧市,麵對那車水馬龍,充滿噪音汙染的人們來說是何等珍貴。

立足高山之顛,環視秋水長天,但見那遼闊的天空中白雲輕盈地飄遊著一舒卷自如,令人心生淡然!不時的,會有墨點般的鳥兒箭一般的從雲中穿過,頓時,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回響在耳畔,腦海中又浮現出天宮中的傳說,八仙的神奇故事,七仙女的窈窕身影,還有那些美麗的天宮美女手捧碩大壽桃在白雲中飄來,體驗到嶗山秋天雲海中的神遠處傳來少女的清脆歌聲:“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是采茶姑娘踏歌而來,綠色的茶園中,遊動著嶗山的“仙女”,纖手采下嶗山特有的仙茶,把健康的美食奉獻給每天品嚐甘露的人們!

喜歡嶗山的山,喜歡嶗山的水,嶗山的水源於大山深處,看那北九水泉水清澈,水中鵝卵石造型各異,泉水時而淙淙錚錚,時而飛瀑四濺,隨風飄來幾片紅色的、黃色的落葉,給那綠色的山水帶來新的點綴。奔向北宅的臥龍河流淌著的綠色音樂,水無弦而作聲,山有意而應鳴。這時我們倘樣在河畔小道,沿水而上,從一水,二水,直到九水,那熱情,仿佛被那股大山的神奇所吸引,身心仿佛被一種來自於遠古的寧馨所靜化水洗了,心裏的種種塊壘和鬱悶都化解隨風。記得我與朋友們多次攀登嶗山,遊走在北九水的河灘,聽那如雪般的瀑布,如琴箏般的流水暢響。這是何等的樂曲,簡直是天籟之音,聞後能忘卻世間的煩惱,淨化脫凡的心靈。

所以,我喜歡在閑暇之餘攀登嶗山,去北九水聽那世間最美妙的交響樂:“石上流水,枕石而鳴的水聲,持續而變幻莫測,山水多情而歌,仿佛行吟澤畔的詩人,瀑布喧響,如數十架琴箏齊奏的和旋”返回家後,麵對熒屏,腦海中浮現那仙山聖地,詩情澎湃。

攀登嶗山,在半山,經常遇到當地山民的房舍和茶攤,好客的嶗山山民捧出一杯香噴噴、熱騰騰的綠色茶水,主客對坐,啜茗談心,以茶助興,多年的江湖,人們都喜歡在飲茶中進行情感的交流。麵對散發著芳香的嶗山茶,品味出茶的醇香,嶗山人純真、淳樸與厚重!

我還喜歡去嶗山頂峰看那白雲的奇觀,尤其是小雨過後,那朵朵白雲如排山倒海般湧來,令人遐想萬千,尤其在秋天,天高氣爽,那白雲,那藍天,那驕陽,還有山上的紅葉,一片片黃花:是山菊盛開,還是黃花菜染黃了山坡?

記得在1976年,我應邀參加了市文聯在嶗山大嶗觀辦的文學創作學習班,在那裏居住了兩個多月的日子,我幾乎每天要和文友一起到山頂去欣賞白雲,去山坡采摘那嬌豔的黃花菜。在那裏,結識了許多青島的文學老前輩和老師:“有魚島怒潮的作者、文聯主席薑樹茂老師,文聯主席副主席青島文藝編輯部主任張建老師,有著名作家徐本夫老師,著名詩人劉輝考老師,還有王永樂,李德義等等許多老師,我們每天在嶗山吟詩作文,爬山賞景學習了許多許多東西,寫下了許多文字,雖然我結識的老師許多人已經作古,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卻經常在我腦海浮現!走進嶗山,漫步山澗小路,偶爾一陣秋風颯颯,會有落葉隨之靜靜的旋舞而落,悄無聲息……癡癡的目睹著飛到腳邊落葉的飄逸和灑脫,竟然絲毫看不出離開大樹母親時的傷感和惆悵,反而有一種“我欲乘風而去”“舍我其誰”的淡定和從容!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芳”,落葉如此,我們人類的壽命不過百年,在風雲中搏擊,在風雲中老去,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我愛嶗山,喜歡秋韻中的嶗山!

訪靈珠山菩提寺周日,我們青島作家協會的十幾位朋友集合在一起,乘車又坐輪渡跨越波濤起伏的膠州灣來到膠南市的小珠山采風,小珠山有齊長城遺址,有建於隋朝末年的古寺廟朝陽寺,(明朝為白雲寺、現在為靈珠山菩提寺〉還有當代神僧明哲方丈在寺裏主持。據說:靈珠山菩提寺在明朝重修後起名為白雲寺,有禪房幾百間,是山東半島最大的寺廟,文革時毀壞,現在基本是重建,方丈是明哲大和尚,據稱,耗資2個億,要建成北方最大的寺廟和佛學院。

在2009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初十)經過重建的靈珠山菩提寺舉行開放慶典法會,當時海內外180位髙僧出席“開光”大典。其中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帶領武僧表演團前來助興,使該寺廟名聲大振。由於佛教在黃島、膠南、膠州、諸城等周邊縣市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各地前來趕廟的人熙熙攘攘。今天恰逢2003年的陰曆三月三,是寺廟舉辦法會的日子,我們今天正趕上在菩提寺見識法師和僧人舉辦法事的盛況。

我們在小珠山停車場停下汽車,開始沿著崎嶇的小路攀爬行走,路有上有下忽左忽右的,雖然不算陡峭,也有涼亭石墩的可以歇歇腳,尤其是攜帶數碼相機的朋友前後跑著給大家拍攝,為大家留下了一張張美麗的倩影,也很快樂。

小珠山是膠州灣西海岸最高峰,海拔7246米,呈東南一西北走向。小珠山層巒疊嶂,優美恬靜,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澗等四十多座大小山峰,有青蛙石、觀音石、大肚佛及元寶山等奇石,山峰奇險壯觀,山石奇特神似。

從地質上來看,小珠山屬於嶗山餘脈,山脈綿亙數十裏,或威武雄壯,或秀氣橫溢,多姿多彩,且山山都有美妙動人的名字,如釜台筒、老君塔山、七甲山、龍雀山、石老山等。

小珠山和嶗山相同,不僅石奇,且因其山高陡峭而險象環生。底部有猶如釜台,頂部峭如刀削的釜台筒,盤垣而上的南天門,石滑壁陡,處處體現一個“險”字。珠山的巧石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看這些矗立在山坡的巧石千姿百態,似人似物,似禽似獸,逼真逗趣,維妙維肖,確實讓詩人們詩興大發,一路說唱逗笑,歌聲不斷。

我們沿著山路繼續往上爬,雖然還是花崗岩鋪成的石頭路,和台階路。但路卻是愈來愈陡,我看到這裏四周樹木婆娑,林蔭環伸懷抱,遠處一條細瀑來自山巔,遮遮掩掩蜿蜒曲折而下,那陽光下的潔白晶瑩溪流就仿佛從天飄然而降,令旁邊的山岩頑石也變得慈悲起來。往上疊的石階就象登天雲梯,大蟒般扭曲著身體通往天庭,我不由地想起了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低聲朗誦起來。

又翻過一道山坡,我擦一下汗水,進了路邊的涼亭休息,望著亭外麵的層巒疊綠,就如看一條條蒼龍在盤舞。感歎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看山上那無數的造型各異的石頭,抬頭可見一隻振翅欲啼的“金雞報曉”,它正在熱情的歡迎來小珠山遊覽的八方遊客;憨態可掏的“小海龜”;鐵拐李醉酒後曬放的“靴子”;“飛來石”都是那麼逼真,那麼的維妙維肖;相親相愛,相敬如賓,互相攙扶的“薑公背薑婆”,向人們講敘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

菩提寺到了,遠遠看去,那紅色雄偉的寺廟隱現於珠山北山坡的綠樹之中,不由地發出一聲驚歎:“好壯觀啊!比青島市內的湛山寺還大啊!“

青島市內的湛山寺也是千年古寺,是國內著名的旅遊景點,許多遊人來青島都要來這裏參拜,我們由於在青島長大,每年都喜歡到湛山寺看看,但是菩提寺卻是第一次光顧,如此壯觀的廟宇殿堂,雖說其規模、建築、內部陳設和知名度不能與五台山、蛾眉山、九華山和普陀山的寺廟相媲美,卻是江北最大的佛教寺廟。

走進寺廟,看到隆重的法事正在進行,身穿黃色僧衣的和尚排成兩隊,雙掌合一,舉在胸前,中間圍成一個大大的半圓,一排和尚好像是主持燃香念佛,跪拜佛祖。約一個時辰。經鼓響起,和尚竟然兩隊合成一對,跟在主持法師的身後,直奔齋堂。出於好奇,我們跟在大隊和尚的身後,也在那大齋堂坐下,和做完法事的和尚一起用餐。

是中午時間了,我看到,這個大齋堂能同時坐300多人,飯菜都是卜素食,有佛堂的居士(義工〕來回給大家送飯,我們坐在那裏,居士們用盆,桶等器具送來各種炒好的菜蔬和花卷,饅頭,米飯等,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選擇,但是,不能剩飯。據說,這些居士在這裏工作沒有報酬,都是義務,但是他們的態度很好,老是微笑著請你選擇他們手中的飯菜,飯菜吃完後,把碗筷等用具送到一個集中點,在門口有一個紅色的箱子,你可以根據能力繳納善款以作為餐費!我不由地想到:我們在大城市,每天呼吸汙染的空氣,嘈雜噪音,垃圾食品,真不如藏身在這青山綠水之中,在這個山水靈秀俊逸的地方結廬,淨化心靈、頤養天年,何必再癡纏於塵埃煩惱之中呢?

在這裏,我結識了一個當地居住的善良居士,這位女施主姓趙,原來也曾經做過插隊知青,現在已經年逾六十歲,她向我們講述了小珠山流傳釜台筒的一個動人故事:古時,小珠山腳下住著兩戶人家,一家有個女兒叫珠珠,一家有個兒子叫石強。二人從小青梅竹馬,情篤意深,長大後,二人相親相愛。一天,珠珠上山挖野菜,不慎跌斷了一隻胳膊,要配製接骨丹,需要釜台筒上的草藥,石栓不顧山勢陡險,爬了上去,采到了草藥後,下山時不慎摔死了。珠珠用了石強采得的草藥,胳膊好了,可是她卻飯不吃,水不喝,天天地村口凝望釜台筒,不久鬱鬱而死,人們把她久久凝望的釜台筒叫做“望夫台”。有一首詩歌這樣唱:望夫台、望夫台,珠珠日夜盼君回。神藥救回珠珠命,哥哥歸天化做山脈。從故事中我們感悟到:善良、勤勞的小珠山人民向往美好,向往幸福和愛情的美好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