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情況(1 / 3)

姐姐說,王永是上一屆的村委會主任——俗稱村長,這一屆才又兼上了支書,成了“一肩挑”。上屆支書姓張。在張莊村,張是第一大姓,占全村人口的40%;王是第二大姓,占全村人口的30%;其他雜姓占30%。——姐夫姓李,便是雜姓之一。上麵為了讓村裏的政權力量不至於“一頭沉”,就平衡掌握著讓兩個大姓搭著班子輪流坐莊。要麼是張書記搭配王村長,要麼是王書記搭配張村長。不過因為張姓的勢力大,總的來說還是張書記多王書記少。兩個大姓的糾葛從沒有斷過。為了減少村長和支書之間的內耗,這一屆選舉,高新區對張莊的精神便是“一肩挑”。這個詞讓兩家大姓的競爭更是水深火熱。到了什麼程度?參選的雙方在選舉前的幾個晚上都派人在村裏的每個街口輪流徹夜值班,怕對方去跑票。

為什麼這個“一肩挑”這麼誘人?“主要還是因為新區建設一直在咱這裏買地。咱村有地,有地就有利,有利就有人爭。”姐姐說,“無利不起五更!”

選舉結果出來,王永當選了村主任,之後又被任命為支書,成了大權在握的“一肩挑”。姐姐說,要說張姓的選民比王姓多,應該占優勢。但是,張姓支書在位的時候失了不少人心。

“太貪了。”姐姐說,“大錢小錢都貪,隻要能過他的手,都貪。”

“新農村建設,上頭讓村裏修自來水管道,讓群眾去挖。上頭給村裏的價是20塊錢一米,村裏給村民的價是15塊,那5塊哪裏去了?村裏總共挖了一萬米,那就是20萬,四分之一的利潤,20萬就摳下了5萬。誰不會算這賬?”

我笑。摳,這個字,姐姐用得真好。

“咱村一進高新區,上頭就把咱村的宅基地給卡死了。私人宅基地的買賣就成了風。誰來買?市裏人唄。村裏好多人的房破舊了,沒有錢翻蓋,市裏人就來買他們的地皮,或者他們分給市裏人一半地皮,蓋房的錢讓市裏人全出,等於是割讓出一半地皮換了新房。這些事村裏多了去了,啥手續都沒有,就讓那個書記一個吐口就算成了。”

“到時候要是有啥事,誰去應對呢?比如碰到拆遷賠款,能扯清嗎?”

“誰賣地皮誰應對唄。總不能白拿人家錢。拆遷賠款兩家都有利,均分唄。”

“哦。”我點頭,略略有些訝異。忽然閃出一個念想:我當初怎麼就沒動這個心思呢?這種幹法固然是高風險,但高風險有高回報啊。

“宅基地劃不成了,集體的地他可不少打主意。咱村集體還有一點兒地,就在咱姨家西邊,村邊邊兒上,是好地,口糧地——什麼是口糧地?就是耕地,是國家明文規定要保護的地,十來畝呢。按規矩是預備著哪家娶媳婦添孩子再分給人家的,他不分。那一年,有一家不知道是他的啥親戚,來咱們村承包地,說要建養殖小區,養豬。給書記說好了,就把地圈起來,開始還裝模作樣養養豬,後來就看不見豬了,就蓋成了房,一半是廠房,一半是住宅。廠房是兩層的,都出租了。住宅是四個兩層小院,聽說都賣給市裏人了,賣兩百多萬呢。管?誰管?書記給人家許了一百年!”

“還有魚塘。村北邊有幾個魚塘,一二十畝。也是書記當家給租出去了,聽說200塊錢一畝,也許了100年!對了,還有王強家東邊那塊地,他下台前許給了同仁醫院,才2萬一畝!上頭?上頭再壓他他也得同意才中!他那人,沒有好處咋會同意?!”

“誰想幹個啥都得給他上貨1。隻有上貨才能幹成。咱的小學門口原來是個操場你記不記得?不知道人家怎麼跟書記上的貨,操場也沒有了,全蓋成了私人的房子!學校原來不是有六棟平房嗎,現在蓋成了一座三層樓,不對,是四層,騰出來的地方也全都蓋成了房。學校旁邊原來不是還有個土地廟嗎,也蓋成樓了。廟?拆遷了!遷哪兒?上樓了!遷到學校的四層樓上了!不信你去看看。對了,那年咱姨想把市民戶口轉成農村戶口,鄉裏需要村裏證明,書記硬是不給出證明,咱姨沒辦法,隻有給他上貨,貨一上,第二天他就給辦了。他就這麼現成!——為啥轉成農村戶口?咱姨聽說以後村裏的福利會好,也想吃一份兒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