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乳(Fermented bean curd)又稱乳腐、乳豆腐、黴豆腐、豆腐乳、臭豆腐或長毛豆腐,是我國著名的傳統釀造豆製品和調味品之一,它由大豆蛋白經多種微生物協同發酵而成,風味獨特,滋味鮮美,組織細膩柔滑,同時含有植物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素及風味二肽、三肽,不含膽固醇。在歐美,則因其質地頗似軟幹酷而被稱為中國幹酪(Chinese cheese)。它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過磨漿、製坯、前期培菌、醃製、後期發酵而成,是我國典型的“活性”發酵豆製品。
“腐乳已千年,今稱大豆肽。”腐乳在我國有悠久的釀造曆史,相傳至今已有1000餘年。它起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它是在豆腐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屬發酵豆製品。在曆史上有許多資料記載了豆腐生產起源於我國,古人先發明豆腐,後有腐乳,至於起源何時,出自誰人之手,至今尚無研究定論。為了尋找腐乳生產起源和理論依據,先得從“中國豆腐”之名探討。
(一)從中國豆腐起源說起
我國是大豆產地,又是豆腐發源地,其製法曆時悠久,流傳廣泛。古籍中記載:如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道“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羅頎的《物原》著書中就提到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文史記載,眾多古籍中記載豆腐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由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之孫,襲父封為淮南王。關於淮南王做豆腐的傳說之多:一說劉安是兩漢時代(沛郡·豐今江蘇沛縣)人,好讀書善文辭,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幫助他煉製長生藥物,著書很多。他們的煉丹實踐除了煉丹煉汞之外,還包括對植物性、動物性藥物研究。在兩漢時代先民們已經發明了圓形兩扇石磨。可以將大豆磨細製成豆漿,當時食鹽已經普遍食用了。所以說豆腐的發明與劉安或方士們有關。二說淮南(今安徽壽縣)八公山上的僧人受不了長年吃素之苦,試做豆腐在禪內秘食,由於淮南王善於與僧人交往,一日嚐到和尚們做的豆腐覺得胃口大增,便使豆腐的製品傳至民間。三說淮南王劉安非常孝敬父母,並了解母親愛吃大豆,在漢高祖十一年間,劉安母親生病,劉安安排用人把母親平時愛吃的大豆磨碎,加水衝著喝。當時為了調味添加了一些食鹽,結果出現“豆腐腦”現象,劉安母親吃了很高興,病也就很快好了,於是製豆腐技術便流傳民間。
中國最初就有“豆腐”之名的古籍是五代·陶穀撰的《清異錄》。書中說:“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
陶穀是五代時新平(今陝西彬縣)人,其博通經史,還喜好寫博物方麵的書籍,所著《清異錄》為宋初最有參考價值的一本內容豐富的民俗著作。根據他的記載說明,至晚在五代時,中國淮南壽縣八公山一帶的豆腐已經是常見之物了。
做豆腐必需有磨具,我國最初用大豆磨製加工做豆腐的明確記載是宋·寇宗的《本草衍義》記載的“生大豆,又可為腐,食之。”我國早在漢代之前的戰國時期,先民們已經發明了兩扇圓形的石磨,為了說明磨具發明年代。
據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高密縣發掘的兩座漢墓遺址,墓中畫像石上有生產豆腐的場麵,經考證石刻為豆腐作坊圖,描繪了豆腐的加工過程。根據以上全國各地的發現表明,我國在西漢時代,先民們已完全可以使用石磨將大豆磨細形成豆漿製成豆腐了,因此認為豆腐起源於西漢劉安時代是有根據的。
五代之後,有關豆腐的文獻多了起來,不僅記載豆腐做法,對其食用方法更是豐富多彩。五代、宋、元、明和清等曆代名流學士留下豐富的讚美豆腐的妙句佳話如下。
1.五代
陶穀《清異錄》其中《官誌門》:“時蕺為青陽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
2.宋代
寇宗《本草衍義》:“生大豆:炒熟,以棗肉同搗之,為炒代糧,……又可為腐,食之”。
蘇東坡《物類相感誌》:“豆油煎豆腐,有味”。“脯青苔,灸青蒲,爛蒸鵝鴨乃匏壺。煮豆為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酥,即為豆腐。
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今豆腐條切淡煮,蘸以五味”。
陸遊《豆腐》詩:“拭盤推碾轉,洗煮黎祁”。自注說:“蜀人名豆腐曰黎祁”。
林洪《山家清供》:“豆腐、蔥,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