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1 / 1)

[1]洪光住.中國豆腐.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

[2]石彥國,住莉.大豆製品製工藝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3

[3]洪光住.中國食品科技史稿.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4

[4]董勝利,徐開生.釀造調味品生產技術.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5]王瑞芝,鄭建遠.腐乳毛黴菌種的選育.中國釀造,1993(4)

[6]李洪橋等.淺談益陽腐乳的生產.中國釀造,1989(2)

[7]王暉,鍾冠山.青腐乳發酵的初步探討.中國釀造,2003(3)

[8]曹寶忠.腐乳生產改進——通風培養毛黴製坯.中國釀造,1999(6)

[9]趙玉蓮.大豆發酵食品——豆腐乳.中國調味品,1997(4)

[10]李幼筠.中國腐乳的現代研究.中國釀造,2006(1)

[11]陳躬瑞等.毛黴紅腐乳蛋白質的研究.營養學報,1997

[12]倪莉等.腐乳中生理活性多肽的分離和表征.浙江農業大學報,1997(23.93)

[13]張曉峰等.腐乳釀造過程中大豆異黃酮等變化的研究.中國釀造,2002(6)

[14]魯緋.腐乳發酵機理、品質改進和橫式識別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5(6)

[15]周立平.紅曲黴在中國的生產及其應用(下).中國釀造,2004(10)

[16]魯緋,孫君社.對腐乳後發酵過程中一些成分變化研究.中國釀造,2003(6)

[17]吳窮.腐乳後期發酵添加酵母縮短生產周期.中國調味品,1984(9)

[18]張文殊.加酶控溫發酵速釀豆腐乳.中國調味品,1991(3)

[19]李一鳴.多菌種應用豆腐乳生產.中國釀造,1994(2)

[20]程潤達.大豆蛋白質在豆腐坯製作過程中的變化.中國釀造,1993(4)

[21]沈德中.海外腐乳生產.中國調味品,1989(3)

[22]袁振遠.豆腐乳釀造中的化學變化.中國釀造,1982(4)

[23]張文治.新編食品微生物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4]田榮華.幾種新型甜味劑.中國調味品,1992(2)

[25]朱文錦.紅曲黴通風製曲工藝研究.中國調味品,1985(6)

[26]石守俊.豆腐乳色、香、味、體的形成及其營養價值.江蘇調味副食品,1995(3)

[27]沈祖耀.談談太方腐乳的品質與生產.江蘇調味副食品,1996(3)

[28]渭濱.豆腐乳發酵中常見質量問題探討.中國釀造,1987(6)

[29]丁賢正.豆製品製作技術.上海:上海技術出版社,1990

[30]上海市糧食局職工大學,上海釀造科學研究所.釀造工藝學.黑龍江:調味副食品科技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