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中國曆史上享壽最高的皇帝清高宗乾隆(1 / 3)

勵精圖治

清高宗弘曆誕生於1711年(康熙五十年)8月13日,他是康熙帝之孫,雍正帝的第四子。弘曆不僅長得儀表出眾,而且聰明伶例,很得其祖父康熙帝的寵愛。康熙帝有意培養他,便把他帶到皇宮撫養,讓他以庶吉士福敏為師,讀書學文化。弘曆讀書“過目成誦”,長進很快,康熙帝又讓他跟隨貝勒允禧學習射箭,跟隨莊親王允祿學習火器的用法,力圖把他培養成為文武雙全的未來的統治者。為了訓練他的勇敢精神,康熙帝還把小小年紀的弘曆帶到木蘭圍場去打獵。有一次打獵時,衛士擊倒了一隻大熊,但這隻大熊突然從地上躍起,張牙舞爪,就向眾人撲來,在這危急關頭,康熙帝急忙持槍奮力把熊剌死。當熊躍起時,不少人大驚失色,而弘曆就在熊旁邊,他騎在馬上,手持韁繩,神色自若,毫不驚慌。這件事給康熙帝以深刻印象,他對弘曆臨危不懼的氣度大加讚譽。同樣,雍正帝對弘曆也十分器重,在他即位之初,就決意把弘曆定為自己的繼承人。雍正元年,雍正帝寫好弘曆將來是他的皇位繼承人的秘密詔旨,封存在建儲匣內,放置於乾清宮中“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麵,又另寫同樣的密旨藏於內府。1735年(雍正13年)8月雍正帝去世,大臣們取出建儲匣,與藏於內府的密旨核對無誤,便遵旨使弘曆繼承帝位。弘曆即位後,改明年為乾隆元年,他於是成為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乾隆帝執政前期勤於政事,每天天不亮就起身上朝,會見大臣,批閱奏章、處理國事,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一般都不間斷,每天在工作很長時間、處理完政事之後,才回去休息。他還規定,若遇有軍事急件,雖在半夜,也要立即交他閱覽,並馬上召集軍機大臣進行討論,最後由他做出決定,頒詔執行。在勤理政事方麵,他頗有其袓父康熙帝的遺風。

乾隆帝即位時僅25歲,正當年富力強,他雄心勃勃、勵精圖治,希望使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出現好的局麵。在中國封建社會,官吏貪汙受賄是很普遍的現象,乾隆帝著意整治這一弊端。他采取了軟和硬兩方麵的手段來反對貪汙,一方麵,他給在京文武官員發雙份俸祿,給外省的大小官員發給數額不等的“養廉”銀,以解決官吏俸祿較低的問題,防止官吏因錢不夠花而走上貪贓枉法的道路,這是軟的方麵。在硬的方麵,乾隆帝對貪官汙吏實行嚴厲的處置,決不手軟。其中,有的是地位相當高的官員,例如陝甘總督勒爾謹、閩浙總督陳輝祖、山東巡撫國泰、浙江巡撫王稟望、江西巡撫郝碩、福建巡撫浦霖等等,其貪汙案一經揭露查實,即被處死。其中,王稟望貪汙案,有20多名官吏因與此案有牽連而被處死。乾隆帝的措施雖然未能徹底杜絕官吏貪汙事件的發生,但也沉重地打擊了貪官汙吏,在懲治腐敗、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方麵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乾隆帝重視吏治,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和選拔工作。對官吏的考核,3年一次,考核京官叫“京察”,考核外官叫“大計”,考核內容主要是操守、政績、才能、年齡4方麵即“四格”,經考核定為稱職的,可以得到加級、記名(有缺則優先升用),引見等獎勵或榮譽;經考核不及格的官員,分為八類,即貪、酷、疲軟無為、不謹、年老、有病、浮躁、才力不及8種情況,分別給予革職、勒令休致(即退休)、降職、調職等處分。在乾隆年間,因考核不合格而受處分的官吏達數千人之多。這樣做,顯然有利於提高官吏隊伍的素質、整頓吏治。乾隆帝重視從科舉中選拔人才,他曾多次親臨考生的宿舍和考場,關心並解決了考生的一些實際困難。此外,他還增設特科,如博學鴻詞科等,力圖延攬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入仕。在南巡時,他還隨時麵試當地的讀書人,如應對合旨意,即賜給他們“出身”,即任官資格。對重要官吏的任命,他雖允許大臣推薦,但堅持最後的裁定權,他自稱“用人之權,從不旁落”,可見他對於官吏選拔工作的慎重態度。

乾隆帝認識到“務本足國,首重農桑”,因而,他執政期間,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提倡開墾荒地,並為此多次發布詔令。他重視耕作技術的提高,認為南方比較注意精耕細作,而北方耕作較為粗放,號召非方農民應向南方農民學習,以改進“耕転之術”。對於全國地的天氣形勢、莊稼生長情況等與農業有關問題,乾隆帝頗為關心,他要求地方官員必須定期向他彙報這些情況。一旦出現嚴重旱災他就到天壇等處去祈雨,並吃齋、穿素服,企望能以此感動上天,降下喜雨,以濟禾苗。乾隆帝還提倡植樹,通過植樹,“以收地力,以益民生”,並訶起水土保持的作用。為預防水災給農業生產及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破壞,乾隆帝關注水利建設,他曾多次親臨清口等治河工地進行考察,並對工程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乾隆期間,有不少水利工程竣工,收到了良好的治水效果。在出現水、旱、蟲等自然災害時,乾隆帝能及時采取賑濟、減免賦稅等措施,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他在位期間,還先後3次普免全國的錢糧,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生產積極性得到提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