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開創西周王業的周公(1 / 3)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他輔佐武王滅商,後又東征平叛。營建東都,製禮作,為兩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做了重大貢獻。他是一位對中國曆史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

1.輔武王滅商

商代的時候,在黃土高原的渭水流域活動的一個古老部族——姬姓的周族逐漸發展起來。周族的始祖名棄,他專心務農,在堯時曾封他為掌管農業的官,稱後稷。從三代到公劉時,周族定居於幽(今陝西旬邑縣),那裏有寬闊的原野,豐富的水源,周人的農業牧業更加發展了。從公劉傳九代,到古公直父為周族領袖時,為避免戎族的侵擾,周人遷到岐山以南的一塊平坦的原野——周原,在那裏規劃土地,建造房屋,設立官吏,發展生產,開始形成了一個奴隸製國家。

當時商代政治腐敗,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力量弱小的新興的周國雖然服從商的統治,但它的勢力卻在不斷地發展起來。古公亶父傳位給幼子季曆後,商王文擔心周國勢力的發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便將季曆殺害。接著季曆的兒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薑尚等人的輔助下,訓練軍隊,振興內政,滅掉了周國附近的崇、密須等小國,打敗了戎人的進攻,又把國都遷到豐(今陝西西安)。

文王敬賢禮士,修好內政。天下不滿意商紂王統治的人士投靠,文王都予以熱情接待。、大顛散宜生靠文王後,他們也和薑尚等人一起,全力相勸文王治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到文王年邁的時勢力已經超過商朝,“天下三分,其二歸屬”了。

文王去世後,子姬發繼位,是為武王。武王郭位時,“殷越來越多,商王朝已內外交困,由周代商而王天下所趨。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擴建都邑,在廢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的做了滅商的準備,武王之弟周公輔佐武與薑尚等製定了討伐計劃。

經過幾年的準備,到了武九年時,武王大會諸侯於孟津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800之多,武王舉行了誓師的儀式,這就是曆史有名的“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滅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在孟津之會以後的第二年12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輔佐下,開始興兵討伐商。武王親自統率戰車300輛,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還有由各地來會的諸侯軍旅以及眾多的南方部落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東征。大軍從孟津渡河,於武王十二年二月甲日清晨到達郊牧野(今河南淇縣南)。武王在此舉行大戰前的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此誓詞由周公所作。誓詞中痛斥商紂王隻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不重用自己同祖兄弟,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罪人,放縱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和商的衰敗。誓詞還申明周討伐商國是替天行道,鼓勵戰士勇敢作戰。

商紂王慌忙武裝戰俘和奴隸,拚湊了一支17萬人的軍隊抵禦周軍。商軍人數雖多,但都是被強迫征發來的。他們不想替紂王賣命,在周軍猛攻下,許多人調轉矛頭,剛剛開始衝殺,結果,商國軍陣勢大亂,自相踐踏,很快就潰敗。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次日,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商朝滅亡。

武王攻克商都後,又分兵四出,基本上控製了商王朝統治的主要地區。同年4月,武王便勝利班師,回到鎬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2.第二次東征

武王滅商後,商的基層組織並沒有打破,這是周朝統治的極大隱患。麵對這種局麵,周公向武王建議,對殷人實行分化瓦解、以殷治殷的政策,以此統治被征服的廣大地區。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為王,讓他統治原先殷都附近的地區和殷的移民。以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領兵駐守在殷都周圍,就近監視,號稱“三監”。

不久,武王因日夜操勞,身染重病。周公小心謹慎伺候他,但其病情終不見好轉。武王自知病將不治,想到剛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穩固,自己的兒子年齡又小,不禁憂慮萬分。他認為滿朝文武中最忠實最有才幹的就是周公,於是急召其人緊握著他的手,用低沉而真切的聲音說:“我不久於人世年幼不懂事,東方各地還不太平,為了治好我們的國家你要負起重任。我的幾個弟弟中你最賢惠,有才能,現我把國家交托給你,我死後你就當王吧!”周公涕泣不止,,並虔誠地向祖先祈禱,願以自身代替武王去死。但武王還是去世了。周公便扶立13歲的太子繼位。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而成王年幼,無法應付當時國家麵臨的複雜形勢,必須有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局麵,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於是周公攝政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