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的:“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物價上漲壓力加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依然較多”。這些問題需要依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加以解決。

再次,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辦好幾件具有世界影響的喜事。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北京在第二輪投票中以56票超過半數的優勢,贏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通過7年的認真準備,於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於9月6日至17日舉辦了北京殘奧會。作為東道主,我國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作出了巨大努力,兌現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承諾,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本屆博覽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時間裏,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參觀人數達到7308萬人次,成為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博覽會。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廣州舉辦了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12月12日至19日,舉辦了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兩個亞運,同樣精彩”,齊奏華章。

此外,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從2001年1月到2008年9月,我國先後成功發射神舟二號、三號、四號飛船以及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2006年三峽大壩建成並蓄水至156米;2007年我國“嫦娥”一號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升空,成功拍回月球影像數據,完成各項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工程開工;青藏鐵路建成通車;西部大開發,等等,都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妥善處理一係列難事。

十年間,我國發生諸多自然災害(例如:2006年8月10日超級台風“桑美”重創我國浙江、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2008年春季我國南部大部分地區遭受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8月8日淩晨甘肅省舟曲縣因強降雨引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疫情蔓延到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2004年5月,我國一些地區發現禽流感疫情或疑似疫情)、食品安全事故(例如:2008年9月查出三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汙染)。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采取果斷措施,妥善地處理了這些事件。

此外,2008年拉薩發生“3·14”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烏魯木齊發生“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及時製止了暴力犯罪,恢複了社會穩定。

在各項難事中,對我國經濟發展衝擊得最為嚴重的是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2007年年底,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不安。2008年9月份後,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金融危機的影響“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不利影響明顯加重,經濟增速回落。主要表現為“外貿進出口增幅回落較快,投資增長有所放慢”,“工業生產明顯放緩,原材料價格和運輸市場需求下降”,“房地產和汽車市場低迷,消費熱點降溫”,“部分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就業形勢嚴峻”,“財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場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麵對不利形勢,我國對宏觀經濟政策幾度適時果斷進行調整,“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強信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至關緊要的作用”。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較短時間內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在世界率先實現回升向好,既戰勝了特殊困難、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之,十年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辦成了大事,辦好了喜事,辦妥了難事。

十年間,我國“四位一體”建設取得的成就對廣播電視業發展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為廣播電視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一是國家財政有能力支持廣播電視提供廣覆蓋的公共服務;其二是企業經營改善,廣播電視收入得以逐年增長,成為增強節目製作、播出、傳輸能力和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能力的財源保障。

民主政治建設為廣播電視傳播創造了寬鬆的輿論環境。特別是在處理諸多大事、喜事、難事的過程中,黨和政府總結出應對各種事變的辦法,製定出相應政策法規,為廣播電視增強新聞的時效性、透明度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法律依據。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得廣播電視得以拓寬視野,擴大報道麵,報道更加符合“三貼近”的要求。

響應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廣播電視工作者更加努力創新節目,打造品牌,推進頻率頻道專業化;同時,積極開發新媒體業務,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