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廣播電視十年改革發展總覽(1 / 3)

總的來說,從2001年至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業發展迅速,呈直線上升趨勢。我國廣播電視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呈現曲折前進的特點。

一、我國廣播電視業改革進程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央提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號召,改革大潮風起雲湧。

廣播電視業改革大體上在兩個層麵推進。一是機製改革(節目創新、勞動、分配、人事製度改革等),主要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內部實施,目的在於解決“機製不活”問題。相對來說,進展比較順利,成效比較明顯。二是體製改革,牽動整個行業,目的是解決“體製不順”的問題。體製改革相當複雜,改革中出現一些曲折。

我國廣播電視體製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特別是在中央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後,原來的廣電體製顯得很不適應,必須進行適當改革。

廣播電視體製改革第一波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

1983年三四月間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作出了一係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新的事業建設方針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對這個方針存在多少爭議,不管後來由於管理沒有跟上出現了多少問題,這項改革措施畢竟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廣播電視事業得以較快地發展起來。“四級辦”改變了廣播電視的布局,增加了地(市)縣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這個格局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由於管理沒有跟上,也出現了“散”和“濫”的問題。

此後,廣播電視體製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四級辦”的格局;二是“三位一體”的管理體製,宣傳、事業和管理一把抓;三是雙重領導體製,“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四是“一體多元”的多種屬性,政治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科技屬性集於一身。在計劃經濟時代,這樣的體製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曾經對廣播電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確保了宣傳任務的完成,確保了集中力量加快事業建設。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這種體製暴露出許多缺點。主要是:播出機構數量過多,規模太小,管理分散;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係統內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層級之間利益衝突日益突出;產業屬性在一定程度被忽視,被貶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廣電部和總局采取了一係列“治散治濫”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廣播電視體製改革第二波發生於新世紀之初,核心是廣播電視集團化。

最早提出組建集團是在1998年。在1998年1月召開的“全國廣播影視廳局長會議”上,時任廣電部部長的孫家正在工作報告裏提出:“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和集團化的思路,通過改革、改組、改造,以市場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實行股份製等多種所有製形式,進一步深化廣播影視企業的改革。推進廣播影視集團化進程,著手組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從這段話裏,我們清楚地看到,他講的集團是具有企業性質的集團。當時,隻是提出“著手組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具體任務,因為我國的電影製片廠都是企業單位。

1999年9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信息產業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關於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9]82號”文件)。這個文件的核心內容是加強廣播電視網絡建設管理問題。但是,在講到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公司的歸屬問題時,加進了這麼一段話:“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包括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在內的廣播電視集團的基礎上,將網絡傳輸公司納入集團。”這就提出了組建廣播電視集團的任務。82號文件是對一個具體問題——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作出的規定,卻透出了一個關於廣播電視體製改革的重大信息。

1999年,兩個地級市成立了廣播電視集團。一個是江蘇省無錫市,6月9日成立了無錫廣播電視集團;另一個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0月16日成立了牡丹江廣播電視集團。這兩個市的黨委和政府以及廣播電視局領導都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性考慮。但是,兩個集團卻遭遇了政策上不同的對待。原因就是無錫廣播電視集團是事業性質,很快得到批準。牡丹江廣播電視集團是企業性質,與現行政策相悖,一直得不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承認。除了成立兩個地級市的廣電集團外,就全係統而言,還是在做組建廣播影視集團的調查研究和製訂方案的工作。

2000年8月11日到14日,廣電總局在甘肅蘭州召開了“全國廣播影視(廳)局長座談會暨‘村村通廣播電視’現場會”。在這次會議上,總局領導提出“組建廣播影視集團,是當前廣播影視改革的重點”。還結合國外經驗,指出:“媒體集團化發展已成為一種大趨勢、大方向。”

當年12月27日,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率先在長沙正式掛牌。這是全國第一家省級廣播影視集團。湖南集團的特點是屬於事業性質,實行企業化管理,是獨立的事業法人實體。

2001年8月24日,中辦、國辦轉發了《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辦發[2001]17號)。這是一個指導廣播影視深化體製改革的重要文件。

17號文件下達後,在廣播影視係統掀起了組建集團的熱潮。2001年成了“組建集團年”。從1月到12月,先後在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組建了廣電集團或廣電總台。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2月6日成立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是中央一級的廣電集團,也是全國實力最強的廣電集團。成立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本意是要組建傳媒“聯合艦隊”,打造傳媒“航空母艦”。中廣集團成立後五天,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有的外國報刊發表的文章指出:這是為應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外強勢電子傳媒的競爭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

從2002年到2005年,又陸續在七個省和直轄市(天津、重慶、四川、廣東、福建、甘肅、山西)和八個城市(杭州、南京、長沙、石家莊、寧波、廈門、深圳、佛山)成立了廣電集團或總台。

2003年文化體製改革開始試點。對廣電集團性質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4年6月10日,廣電總局領導在“廣播影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不宜建立事業性廣電集團。他說:“最近總局黨組研究決定,在改革試點期間不再審批事業性質的廣電集團。這主要是從實踐中看,事業性質的集團確實不利於廣播影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不符合經濟工作的運行規律,負麵效應很多。”

7月9日,廣電總局在上海召開了“全國廣播影視局長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總局領導在講話中說:“鑒於事業性質的‘集團’名稱與‘產業集團’混淆,難以遵循產業集團運營的規律,因此,試點期間,總局將暫停審批事業性質的廣電集團。”又說:“集團化改革的方向是整合組建廣播電視台或總台,台和總台剝離的經營主體組建企業性公司或企業性集團公司。”

12月21日到22日,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在海南博鼇召開。總局領導在會上宣布:“經中央領導同意,我們已不再批準組建事業性質的廣電集團,允許組建事業性質的廣播電視總台(台)。”後來,又提出暫停審批總台。

在已經成立三十多個事業性廣電集團的情況下,這是對集團性質認識的重大轉折,人們在思想上難免產生困惑,在行動上難免出現遲疑。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廣電總局是第一批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單位。2005年1月,活動一開始,黨員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就是中國廣播影視集團由於各種原因運轉不靈。《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2004年11月7日)中規定“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工夫,把是否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突出問題和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根據這項要求,5月,廣電總局領導決定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保留牌子、劃轉職能、分流人員”,實際上是終止了集團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