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廣播電視十年改革發展總覽(2 / 3)

在如何解決“集團化”改革中暴露出的問題上,北京市反應迅速,行動更加快捷。2005年3月29日,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調整廣播電視管理體製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規定“保留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電視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從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劃出,“作為市廣播電視局所屬事業單位”;“北京廣播影視集團轉製為企業集團,名稱為‘北京北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這是全國第一家從事業性質轉製為企業性質的廣電集團。

回顧以集團化為主要內容的廣播影視體製改革的曆程,總局領導在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總局黨組工作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工作中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對廣播影視改革發展的規律性、複雜性、係統性研究和思考不夠,預見性不強;在某些重要問題決策過程中,民主集中製原則貫徹得不夠好;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夠;有些工作提出了目標要求,製定了政策措施,但抓落實不夠。

這四條可以看作是對廣電集團化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

廣播電視體製改革第三波正式開始於2005年。本輪改革的基本思路見於2004年8月31日發出的《關於在文化體製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意見》(中辦發[2004]24號)。雖然這個文件的核心內容是“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但是其中還特別提出一項關乎體製改革的意見。內容是:(1)“省轄市現有的文化局、廣播影視局、新聞出版局合並,成立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縣級市和縣現有的文化局、廣播影視局、新聞出版局合並,設立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簡言之,就是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和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並”。

2006年7月24日,在總局印發的《廣播影視體製改革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要逐步推進地方電視台、廣播電台體製改革,實行資源整合,廣播、電視合並。”簡言之,就是地方廣播電視機構實行“兩台合並”。

2009年10月21日,在上海舉行了“上海市廣播電視製播分離改革推進大會”。在會上宣布“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更名為上海廣播電視台,並出資組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除上海外,北京、湖南、遼寧、山東等省市也成立了廣播電視台以及產業性廣電集團。除此而外,到2010年年底,244家副省級和地市級播出機構實現了兩台合並。

已經成立的廣播電視台在運行方式上有所不同。有的廣播和電視分營,有的廣播和電視合營。究竟哪種運營方式合乎廣播、電視這兩種不同媒體的傳播規律,還要看實踐的檢驗。廣播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製作流程、不同的節目安排、不同的傳播方式和接收方式、不盡相同的受眾。一切改革的目的總歸還是要符合廣播和電視自身的傳播規律,強化而不是削弱廣播或電視的自身功能。

廣播電視體製改革是嶄新的工作。在實踐中難免會走些彎路。隻要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就一定會摸索到合乎客觀規律的改革之路。

二、我國廣播電視業發展曆程

十年間,我國廣播電視業發展迅速,呈現直線上升趨勢。

這個判斷是基於一係列代表廣播電視各項能力的基本指標對比作出的。

第一是覆蓋能力。2001年,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2.92%,到2010年末,上升到96.8%。2001年,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4.18%,到2010年末,上升到97.6%。2001年數據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年數據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組數字說明廣播電視覆蓋能力不斷增強,覆蓋範圍不斷拓展。

第二是節目製作能力。2001年,全年製作廣播節目415.95萬小時,到2010年末,全年製作廣播節目672萬小時。2001年,全年製作電視節目157.8萬小時,到2010年末,全年製作電視節目265萬小時。這組數字說明廣播電視節目製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再以製作流程複雜的電視劇為例。2001年全年生產851部(13621集)。2010年全年生產電視劇436部(14685集)。2001年數據見《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2》;2010年數據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組數字說明中、短片電視劇產量下降,總量增加。

第三是播出能力。播出能力包括播出機構數量和節目播出量。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1年我國共有311座廣播電台、358座電視台。另據國家廣電總局規劃財務司公布的《1978—2009年廣播電視主要統計指標情況》(載《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10》),2001年我國共有301座廣播電台、357座電視台、1387座廣播電視台。另據《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2》,還有70座教育電視台。以總局規劃財務司修訂過的數字,加上教育電視台,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合計為2115座。到2010年末,我國共有227座廣播電台、247座電視台、2120座廣播電視台和44座教育電視台,合計2638座。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組數字表明通過治理整頓,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不斷整合,而播出機構總量則有所增加。

2001年,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總量為789.24萬小時,公共電視節目播出總量為956.27萬小時。到2010年末,全年廣播節目播出總量為1227萬小時,電視節目播出總量為1578萬小時。這組數字說明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總量大幅上升。

第四是播出方式多樣化。其中有線電視具有可比性。2001年,有線電視用戶為8803萬戶。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另據《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2》,有線電視用戶為9091萬戶。到2010年末,有線電視用戶增加到18730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為8870萬戶,據廣電總局規劃財務司統計年報。雙向網絡覆蓋用戶接近5000萬戶。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組數字說明有線電視用戶大幅增加,而且收視質量開始發生革命性變化。

第五是國際傳播能力。十年間,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廣播電視國際傳播能力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1年,中央電視台對外傳播隻有兩個頻道,即中文國際頻道(第四套)和英語頻道(第九套)。當時,有96個國家和地區的108家電視機構定期轉播第四、第九套全部節目,另有49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機構不定期使用第四、第九套節目。目前,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覆蓋了14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落地用戶超過1.6億。中國電視長城平台發展較快,全球付費用戶突破10萬戶。另外,還通過IP電視擴大覆蓋,歐洲平台央視法語頻道、英語新聞頻道分別覆蓋961萬和621萬戶,亞洲平台覆蓋200萬用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播出語種達到61種,境外整頻率調頻台累計達到56個。地方廣播電視台對外傳播也有新發展。

第六是衛星傳播能力。2001年,通過衛星傳送32套廣播節目和43套電視節目。2010年,通過8顆衛星、58個轉發器傳輸352套電視節目、263套廣播節目,衛星廣播電視傳輸能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