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比指標主要涉及新媒體。本世紀初,廣播電視領域內的新媒體比較簡單。近年來,廣電新媒體——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網絡廣播電視、IP電視、手機廣播、手機電視以及互聯網視聽節目——發展很快,與世紀初已無法相比。
拓展開來看,新聞傳播、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科技進步以及隊伍建設等方麵也顯示出廣播電視業發展變化。
第一,新聞傳播。
十年間,廣播電視係統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切實加強安全播出,出色完成了各項重大宣傳任務和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報道,“新聞立台”成效顯著。如2010年全國廣電係統全年播出新聞類節目達四百六十多萬小時(其中廣播新聞類節目253.89萬小時,占總播出時間20.05%,電視新聞類節目207.03萬小時,占總播出時間12.66%)。在新聞傳播實踐中,遵照中央領導的指示,不斷更新新聞傳播理念。胡錦濤提出的“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麵、客觀傳播”、“搞好輿論監督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等已經在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中深入人心,成為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實踐的準則。
第二,公共服務。
在我國,廣播電台、電視台定性為事業單位,其基本職能是向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如今,“廣播影視公共服務完成了從部門行為上升為國家行為、從工程建設上升為服務體係建設的轉變,進入了一個技術先進、服務便捷、管理有效、良性發展的新階段”。1998年年初,廣播電影電視部提出“在本世紀末基本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通過12年的努力,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資金,在完成通電行政村、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到2010年基本完成了全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的“村村通”。
2000年,廣電總局開始實施以加強西藏、新疆等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為重點的“西新工程”。到2006年,完成了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建設任務。2007年,啟動實施第四期第一階段工程建設。2008年,啟動實施第四期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截止到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4.8億元。通過“西新工程”建設,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等四個自治區和甘肅、四川、雲南、青海等四省藏族聚居區廣播電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第三,產業發展。
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首次在中央全會文件中寫進了“文化產業”的概念。2002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劃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者同樣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並要求“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2003年6月,召開了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會議對文化企業單位改革提出“以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經過兩年半的試點,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從此,文化體製改革逐步全麵推開。此後,陸續製定了幾個有關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文件。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特別重視廣播影視產業。2006年國家統計局、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製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係框架》中,把廣播、電視列入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把影視製作業(除了新聞類節目)列為重點文化產業。
廣電總局積極按照中央關於文化體製改革的部署,從2002年起,著重研究如何轉變觀念,發展廣電事業和廣電產業問題。2002年12月,總局領導明確提出:“廣播影視是重要的文化產業,在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廣播影視這一特殊的大有發展前途的文化產業做強做大”。關於發展廣電產業的基本思路和重點,2003年年底總局製定的《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強化優勢產業,振興弱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重視高新產業”,並具體劃分了優勢產業(電視)、弱勢產業(廣播、電影、動畫)、新興產業(多種網絡服務)、傳統產業(新聞紀錄電影、電影洗印業、廣播影視類報刊、圖書)和高新產業(廣播電視衛星直播、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移動電視、寬頻電視)的範圍。在2003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總局領導宣布“確定2004年為‘數字發展年’和‘產業發展年’”。此後的幾年時間裏,按照這個思路和重點,陸續召開了一些專業性會議,發布了有關單個重點項目發展的文件。2009年年初,總局領導強調兩點:一是加快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製;二是擴大娛樂、體育、科技等節目製播分離試點。同年9月,廣電總局領導又進一步提出著力發展三大產業,即大力發展內容產業(主要是電影、電視劇和影視動畫),大力發展有線電視網絡產業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互聯網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
到2010年,廣電產業發展勢頭喜人。主要表現為:(1)進入產業經營的電視節目製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其中電視劇產量達到436部14685集,電視動畫產量為221456分鍾。(2)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製進展較快,包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在內的70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完成轉企改製。(3)上市單位有所增加,9家廣播影視企業重組上市。(4)一些地方廣電機構完成製播分離改革。2010年,廣播電視總收入達到2238億元。
第四,科技進步。
我國廣播影視已經進入了“數字化、網絡化、集約化、規模化和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十幾年來,重點推進以下工作:(1)在農村重點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保障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的基本文化權益。(2)在西部地區重點推進西新工程,努力改變長期以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薄弱局麵。(3)在城市重點推進數字化,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4)在中、東部較發達地區和有條件的地區重點推進產業開發,大力推動內容產業、網絡產業和新媒體產業發展。(5)建立令行禁止、反應快速、覆蓋全國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調動指揮係統。
到2010年年底,廣播電視台內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大幅提高;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得到長足發展;有線電視數字化取得突破性進展;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積極穩妥推進;衛星廣播電視傳輸能力不斷增強;新媒體發展迅速;國際傳播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五,隊伍建設。
2001年,全國廣播影視係統總人數為50.3萬人,到2011年初增長到64.4萬人。“從專業領域看,基本涵蓋了新聞宣傳、藝術創作、國際傳播、科研技術、新媒體新業態、經營管理、出版、法律、黨政領導等各類專業門類”。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專業結構、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製度建設不斷加強,體製機製不斷創新。教育培訓規模和投入不斷擴大,質量明顯提高。隊伍管理逐步加強。總的來說,廣播影視係統已經擁有一支高素質、靠得住、德才兼備的幹部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