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2 / 3)

四、行業協會轉換職能,學術品牌建設提上日程

成立於1986年的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一直把學術理論研究作為中心工作,發揮著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陣地的作用。2004年8月,學會更名為“協會”之後,廣電總局領導明確提出“學術理論研究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的重要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的要求。中廣協會緊緊圍繞我國廣播電視發展的實際需要,健全機構,製定規劃,提出選題,組織攻關,學術號召力進一步增強。

除了在業界首創“年度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項目”招標,發揮學術研究的動員組織協調作用外,中廣協會還承擔並完成了10項中央領導批示或廣電總局交辦的研究項目和調研報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國電視史》、《中國廣播電視新論》、《廣播電視節目審議規則》(建議稿)、《中國廣播電視節目評估體係》、《關於荊州電視台對農欄目〈壟上行〉的調研報告》等,啟動了《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中國廣播電視學》等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新世紀以來,中廣協會共組織舉辦學術年會、高端論壇及各類主題研討會、推介會七十多場,直接聽眾萬餘人次;編撰、出版廣電學術著作五十餘部;組織各類主題征文活動15次;舉辦五屆廣電學術論文評選活動,評出獲獎論文517篇(其中七屆116篇、八屆114篇、九屆94篇、十屆93篇、十一屆100篇);舉辦三屆廣電學術著作評選活動,評出獲獎著作115部(其中四屆42部、五屆37部、六屆36部)。

此外,圍繞創建學術品牌的目標,中廣協會組織實施了下列工作。

(一)成立學術委員會,組建學術研究基地

為充分發揮廣電理論研究中造詣較高、有一定威望和影響的專家學者的參謀、指導、組織、協調作用,團結有誌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士,創造濃厚的理論研究風氣,更好地服務於理論建設,中廣學會於2000年9月組建了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在製定理論規劃、開展學術研究方麵發揮參謀顧問作用。2001年10月,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學掛牌成立。2004年1月,中廣學會批複學術委員會關於組建若幹學術研究基地的建議,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更名為西部學術研究基地;同年11月,上海(華東)、北方兩個學術研究基地相繼在上海、沈陽成立;2007年4月,媒介素養浙江傳媒學院研究培訓基地在杭州揭牌;2008年5月,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組建,中南學術研究基地同時在廣東宣告成立;2009年4月,高校傳媒研究基地在中國傳媒大學掛牌。至此,既能體現東、西、南、北區域特色和研究重點、又能彙聚高校及科研院所學術力量;既能搞分散的個性化研究,又能進行大兵團協同作戰的六大基地戰略布局宣告完成。各基地依托自身力量,加強橫向聯係,針對本地實際,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課題研究和學術活動,有力地配合了當地廣電的改革發展和隊伍建設。

以西部學術研究基地為例,十年來,基地成員發表學術論文三百多篇,蟬聯西部地區科研單位論文發表數量第一名;承擔並完成各級社科基金研究項目二十多項;編輯出版30多部理論著作,規劃出版“21世紀廣播電視係列叢書”等,舉辦“西部廣播電視創新論壇”、“東西部傳媒經濟創新論壇”、“首屆中國電視批評高端論壇”等全國性學術會議,已經成為全國擁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研究機構。高校傳媒研究基地成立僅一年多的時間,其成員已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還策劃組織了“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與創新”論壇等大型活動。2010年4月和9月,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組織部分學術委員分別到西部、北方兩個學術研究基地考察、調研,通報研究課題,指導當地的理論研究工作。

(二)製訂學術理論研究規劃

在新世紀的頭十年,中廣協會先後製訂了《2003—2007年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綱要》、《2008—2012年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規劃》兩份理論研究規劃。每份規劃都針對特定時期廣播電視全局性問題提出幾十個理論研究的選題方向,成為對全國廣電行業理論研究的指導性文件,對廣電理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推動學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2008年至2012年的規劃,圍繞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任務,提出理論研究要把握廣播電視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求,自覺、主動地把貫徹執行黨的文化發展戰略,推動廣播電視大發展大繁榮,當做自己的曆史使命和根本任務,當做今後一個時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規劃出未來五年的四大研究方向:(1)加強應用學科研究;(2)夯實基礎學科和史學研究;(3)推進新媒體新技術研究;(4)促進決策管理研究。包括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與廣電建設成就研究,文化多元化與廣電生態研究,廣電節目評估體係研究,廣電公共服務體係研究,廣電行業調查機構現狀及對策研究等43個具體研究課題。同時提出六個方麵的組織保障措施。

(三)組織評選“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建立理論人才庫

2000年4月,中廣學會開始在全國範圍開展廣電理論人才摸底調查,掌握理論骨幹隊伍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進行全國“十佳百優”理論人才評選的建議,得到廣電總局領導的批準。2001年,學會在全國廣電係統中首次評選出“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才人100名(其中“十佳”10名,“百優”90名)。從2004年第二屆開始,“十佳百優”理論才人改為“十佳”10名,“百優”100名,共計110名,每三年評選一次。截止到2010年,四屆共評出“十佳理論才人”40名,“百優理論才人”390名。

通過開展理論人才摸底調查、評選“十佳百優”理論人才和優秀學術論文著作評選活動,培養、發現了一大批理論人才,打造出一批以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為主的專家隊伍。2006年,中廣協會著手創建“廣播電視理論人才庫”,到2010年年底,錄入各類人才數據二千多名。初步完成《理論研究規劃》提出的“五年內建立一支由10人左右組成的涵蓋各學科領域的核心專家小組,由50人左右組成的骨幹攻關隊伍,以及由2000人左右組成的理論人才庫,基本形成一支適應新世紀新形勢要求的能夠承擔重大課題研究的理論隊伍”的建設目標。

五、湧現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由於國家重視社科研究,加大支持力度,學界業界通力合作,廣播電視行業在十年中產生了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簡史》徐光春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簡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6月版。(1949年~2000年)是廣電總局主持完成的我國第一部係統記錄新中國廣播電視發展曆程的史書。全書四十五萬餘字,共六章,史料豐富,對宣傳業務記述較為全麵,具有思想性和權威性,是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國廣播電視通史》趙玉明主編:《中國廣播電視通史》(上下卷合印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以新中國成立為界線,分上、下兩卷,共十章六十餘萬字。上溯至1923年中國境內出現第一座廣播電台,下至2000年,對20世紀我國廣播電視的成長軌跡和重大史實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和評析。該書詳近略遠,每一章末尾都有一段小結,上下卷的書末也各有一篇結束語,主要是對每個曆史時期廣播電視發展的特點作簡要的概括和評述,體係完整。《通史》是廣電係統首次獲得國家社科研究基金、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項目的課題,它的出版,對深化廣播電視史學研究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