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播電視改革發展十年回眸》(2001年~2010年)是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研究確定、由協會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組織完成的重大理論研究項目成果。

本書定位為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史書(不含電影),以記錄新世紀頭十年(2001年~2010年)我國(不含港澳台地區)廣播電視改革發展史實為基本內容。編寫工作本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忠實記錄的原則,以敘事為主,評論為輔,突出重點,以點帶麵,力求真實、準確、鮮明、精煉。要求每個章節突出本章節範圍內的重要進展、重要舉措與成就、重大變革與變化、重大事件與影響,以及具有標誌性、典型性、代表性等重要意義的事件,堅持用事實說話、以事實為依據,記敘和適當評議這一時期廣播電視改革發展史實。

全書采用第三人稱寫法,力求風格統一。對某一事件加以必要評述時,力求客觀、辯證,用語準確,經得起曆史檢驗。引用數據以國家統計局、廣電總局規劃財務司統計報表、《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為準。

在統稿階段,對書中敘述所列單位名稱,當每章第一次出現時用全稱,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後出現一律用簡稱,如“廣電總局”;頒布文件第一次出現時用文件全名加文號說明,後麵出現一律簡稱文號;會議名稱、領導講話題目第一次出現時一律用全稱,直接引用須用全文,而轉述、概述時隻涉及其“廣播電視”部分,略去電影方麵內容。由於作者較多,對於某些問題的研究引述資料來源不同,書中存在數據不夠統一之處,但隻要其注明權威出處,統稿時未強求一致。

本書寫作的動議,始於2010年年初召開的學術委員會主任會議。會上提議由中廣協會主持撰寫《十年回眸》,回顧新世紀頭十年我國廣播電視方方麵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總結基本的經驗,以為今後廣播電視的健康發展提供曆史的鏡鑒。會議責成學術委員會執行副主任黃勇起草大綱。2010年4月9日,在京召開協會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全會,討論修改《十年回眸》編寫大綱;在此基礎上,黃勇完成了《十年回眸》大綱的修訂工作。2010年9月2日,由廣電總局直屬單位、中廣協會和中央三台有關人員27人組成的課題組正式成立並召開了項目啟動會議,《十年回眸》作為中廣協會重大社科項目開始了調研、搜集資料和寫作工作。為推動完成這項工作,學術委員會先後召集十餘次主任會議,討論、研究具體事宜,每次會議都以會議紀要形式及時通報情況,其中,2011年3月10日學術委員會發文,通知將《十年回眸》寫作起止時限,由原定的2000年~2009年,調整為2001年~2010年,並適當延長了截稿時間。

目前,本書完成稿各章節作者依次是:緒論劉習良;第一章黃勇;第二章第一節李宗達、王雷,第二節孫樹鳳,第三節胡智鋒,第四節張聰,第五節張振華;第三章第一、二節臧具林,第三、四節王甫;第四章楊明品、李江玲;第五章第一節陳共德,第二節李嵐、潘娜,第三節陳共德;第六章杜百川;第七章董年初、範潔;第八章第一節餘愛群、楊莉,第二、三節羅建輝、尹金武,第四節趙德全、沙京平;第九章熊智輝、陳秀敏;第十章第一節李江玲,第二、三節張君昌;附錄方德運;後記張君昌。

2011年6月~12月,各章作者陸續交稿。劉習良、張振華、黃勇、張聰、張君昌組成初審小組,進行第一輪審稿工作,並將意見及時反饋作者,要求對有些內容進行壓縮,有些做適當增補。2012年2月,劉習良、黃勇、張聰、張君昌進行第二輪審稿,對於仍存在的問題直接修改,並調整了部分章節的結構,黃勇、張君昌撰寫了部分章節的過渡語。3月8日,協會領導批準成立編委會。李丹任編委會主任;楊波、張振華、安景林、張莉任副主任;確定劉習良為主編;黃勇、張聰、張君昌為副主編;張聰任編輯部主任,張君昌、單亦礪為編輯部副主任。2012年3月26日~28日,李丹主持了終審工作,黃勇、張莉、張聰、張君昌、單亦礪參加了終審工作。終審提出進一步修改的原則性意見,委托編輯部最終完成。各位撰稿人先後提供的初稿達42萬字,經過精編,最終定稿壓縮至32萬字。其間,編輯部付出了大量艱苦勞動。需要提出的是,雖然本書編著者力圖秉持客觀、忠實的原則,但由於視野所限,難免有不夠準確的記述或不甚恰當的表達,在此懇請各位方家指正。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對於本書出版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本書付梓之際,謹致誠摯謝忱。

本書編輯部

201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