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機構的沿革
度量衡處的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技術管理局設立了度量衡處,全處10餘人,負責管理全國的度量衡工作。1952年度量衡處劃歸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導。中國計量機構的創建時期主要任務是:整頓改組舊機構。到1954年已有12個省、市、約半數的省轄市、一部分專區和縣建立了度量衡檢定所(站)。
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度量衡管理暫行條例》、《度量衡檢定管理製度》和《度量衡公製單位、名稱草案》。置辦了基本的計量技術設備。包括經國際計量局檢定的營造尺原器和庫平兩原器,以及向蘇聯等國訂購計量標準儀器。1953年初,第一機械工業部計量檢定所成立。隨後鐵道、電力、冶金、氣象等部門也相繼開展了計量工作。國家計量局的成立隨著計量工作的迅速發展,1954年11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常委會批準了周恩來總理關於成立國家計量局的提議,並於195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了直屬國務院的國家計量局。由它負責建立國家計量基準器,推行米製和計量器具的檢定,監督指導計量器具的製造、修理、銷售和進出口檢驗,審核企業計量標準器設置和製定計量法規等項工作。
1956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家計量局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局”。這標誌著全國計量工作走向統一管理的新階段。1954年至1957年間開展的主要工作有:9組織成立推行公製委員會,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條例草案》和《國務院關於推行米突製的決議草案》等。9國務院於1957年1月發出《關於核定各省、市計量機構和編製問題的通知》,明確各級計量檢定機構的事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並且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計量管理機構,並可附設計量檢定機構;省轄市和縣不設管理機構;省轄市設檢定機構,縣設檢定員”。至1957年,地方政府計量檢定機構共有323個,其中省級16個,專、市、縣級307個,計量人員共計1787人。
籌備建立國家計量基準、標準。國家計量局會同一機部、電力部、冶金部將其所屬技術機構的計量標準分別作為力學、長度、電學、熱學的國家臨時計量標準。1957年8月又提出建立磁學、無線電、時間頻率,放射性等計量技術機構的方案。
1958年1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的報告,同意將一機部工具科學研究院的計量部分並入國家計量局。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將國務院直屬的國家計量局改為國家科委的直屬局。全局職工達800多人,兼有行政管理和技術保證雙重職能。從1958年到1985年,計量事業在調整中大幅度前進,計量科學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這一期間主要工作成就有:19488年至1959年,國家科委計量局提出了計量測試為生產服務的方針,1960年又提出計量工作為中小企業和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服務,使計量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
國務院命令統一計量製度。1959年3月國家科委向國務院提出《統一我國計量製度,進一步開展計量工作的報告》。1959年3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6次會議通過了這一報告和《統一公製計量單位名稱方案》。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製度的命令》,確定米製為中國基本計量製度,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製、廢除英製、改革其它舊雜製。國務院命令的貫徹實施,對加速改變計量製度混亂局麵起了重要作用。全麵開展技術基礎建設。1982年初,國家科委計量局組織製定。其中的計量科研部分被國家科委列入《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作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其中,計量基準、標準定為10大類76項214種。為實現這一規劃,國務院於1963年批準建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第一期基建工程設計方案。建築麵積約3(5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餘萬元。
加快計量機構的建設。全國各級政府計量機構1959年底為480多個,計量人員4300餘名。根據國務院命令的要求,到1991年底,全國計量機構增加到8抓個,計量人員發展到4928人。1963年3月,國務院批準將國防科委十院無線電計量部分劃歸國家科委計量局領導。1965年全國省、地、市、縣計量機構增至1197個,計量人員增至12817名。
推進計量科研、檢定和管理工作。國家科委計量局根據國務院《關於統一我國計量製度和進一步開展計量工作的補充通知》,積極研究建立長度、力學、溫度等計量基準、標準,同時委托一機部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研究建立無線電、時間頻率、放射性、光學和聲學等計量基標準。同時還籌建經濟協作區的計量檢定機構。另外各地計量技術機構在幫助企業解決計量檢定、測試問題的基礎上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經過1958年到1965年的快速穩步發展,中國的計量基礎已初具規模,計量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日益明顯,社會對計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更好地開展計量工作,發展計量事業,1965年7月,國家科委調整國家科委計量局,將計量科研、檢定工作和計量行政監督管理、立法等工作分開,獨立設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負責計量科研和量值傳遞工作。國家科委計量局負責全國的計量行政監督管理、立法等工作。同年,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國家計委《關於加強計量戰備基地建設的報告》,同意在四川大邑建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分院。
計量機構的恢複和發展60年代中期,計量事業受到猛烈衝擊和嚴重破壞。1969年國家科委與中國科學院合並,計量局和計量院由中國科學院領導。1971年又合並,由中國科學院代管。1972年至1977年間主要恢複工作:
自1972年起,全國計量工作進入恢複階段。1972年11月,國務院成立國家標準計量局,相繼召開軍民計量工作座談會、全國計量工作經驗交流會,和計量工作為農業服務現場經驗交流會。這些會議,對明確計量工作的方針,推進計量機構的建立和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據統計,到1976年,全國計量機構已恢複到1028個,計量人員達到12644人。9部門計量工作得到加強。1973年全國計量工作經驗交流會後,各產業部門的計量工作得到迅速發展。1973年9月,三機部、四機部、五機部和六機部聯合召開國防工業區域計量站工作會議,確定加強計量工作。交通、燃化、商業、水電等部門和中國科學院向國家計委建議,分別建立國家軌道衡、大流量、大容器、高電壓計量站。眷計量科研工作取得新進展:國家標準計量局於1975年製定了《1975—1855年全國計量事業十年規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分皖,省級計量技術機構都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有的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